第139章
李煜
【李煜写了许多的词怀念故去的大周后,比如《感怀二首》,比如《梅花二首》。】
这人还真是个痴情种啊,许多人都这样感叹道。
或许就是因为将太多的心思都放在这男女之情上所以才会连国家都守不住吧。
是不是因为他失去大周后,所以才颓丧不振了?
【《梅花二首》一首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主要叙事,而绝句主要抒情,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大周后娥皇的感情。】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阑边。”
首句写当初心心念念移栽梅花的地方是在曲折的栏杆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当初约好了等梅花再开时共同游赏,还担心会开得不好,于是做好了错失,为梅花做遮风的步障,让梅花可以沐浴月光可以灌溉泉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可是谁能想到一切都料理好了,约好的人却没了,“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
清,乾隆年间。
天儿冷了,雪也落了下来。
院中冬梅香气阵阵,让曹雪芹记起儿时与姐姐妹妹们在院中赏梅时的场景。
方才他就在想,或许他与李煜是同一类人。
长于妇人之手,所以他才和李煜一般踟蹰犹豫。
可这样说也不正确,谁说妇人就不能坚毅果敢的呢?
人间百态,这世间就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
【一首很简单的诗,将李煜对大周后的思念都展现了出来,每一句都很细腻,都能让我们想到当时的场景,其实诗词字少,主打的就是一个言简意赅,能写得细腻也是一门技术。】
【其二一开始就承接了上一首的结尾,“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东君指的是春神,失去了梅花的主人春神却不知道,还是让梅花争相开放,“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就算还开在去年的枝头上,再香又有什么用?】
上一首更加细腻,这一首就当是言简意赅了吧。
李煜的词他们是没有怀疑过的,只是从前只觉他的词矫揉造作。
如今再读众人仿佛更能体会他的情绪了。
也更能体会到那些泣血的词是从什么样的词发展过来的。
或许……若是没有南唐的灭亡,便不会有那后面的词,他可能一生都只能写出这些伤春悲秋的感伤之作。
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啊!
【这两首词是思念、是悲伤、是物是人非,这些复杂的情绪在那个时候充斥了李煜的生活,然而即便他如此不舍,后来却还是迎娶了小周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什么?
玉真观内。
李冶还幻想着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帝王能打破薄情一词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出。
不过女子说得如此惋惜,难道是因为被逼无奈吗?
【公元966年,干德四年的时候,李煜派人去南汉相约一起臣服宋朝,谁知道派去南汉的人却被扣住了,赵匡胤决定攻打南汉,南唐这时还算安全。大概是觉得南唐的处境如履薄冰,于是李煜暂时将更多的精神放到了一些虚幻的事宜上,在公元967年,干德五年的时候开始大修寺庙广增佛徒,期望佛祖可以给南唐一条生路。】
唐,元和年间。
把希望寄托于这些虚幻之事是最没用的了。
至少韩愈是这样想的。
若是可将希望寄托于佛道,那屈平不会自投汨罗江,曹植不会辗转难眠,李白也不会沉醉美酒与山水,他们会理想成真。
【公元968年,开宝元年,李煜三十二岁,这一年南唐大旱,宋朝还赐了米麦十万石,十一月,李煜娶了娥皇的妹妹,史称小周后。】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那些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何幕中女子说得如此简单。
想那年大旱,那于他们南唐来说才是雪上加霜。
若是没有宋朝接济,或许还有更多的百姓遭殃。
宋朝那些人不是黑心黑肠,在面对百姓方面,他们甚至比自己做得更好。
但是自己是南唐的帝王啊,若一开始就不是那他不会放不下,可是他是啊,他与大宋,始终是敌对的。
【李煜很宠爱小周后,甚至超过了之前对大周后的喜爱,也为小周后留下了许多首词,比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写的就是两人正午私会的场景,虽然写的不是什么正经场景,但是却也不会让人觉得低俗。】
李煜闻言脸色变了变。
虽说他觉得这词并没什么不妥,但似乎不大适合这时候拿出来提。
这不过是他随意而作,不低俗,却也不怎么正经。
而且,他那时作为一个帝王,与人私会那象话吗?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像蓬莱仙境的院中有像仙子一样的女子在堂中酣睡无人可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翠云指的是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这个要注意一下,枕头被抛开,头发乌黑亮丽,衣服上还残留着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偷偷进来时,珠帘一动惊动了女子的梦,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无限深情。“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
“此词与那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异曲同工啊!同是男女之情,同样的心动。”
茶楼内人多,侃侃而谈的人自然也就更多了。
“那怎么能相同?”
“就是,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心动,一个是私情,是私情啊!”
总不能因为这私情的主人公是帝王就当私情不存在吧。
不过私会之言是幕中女子所说的,具体什么情况无人能知,只一个潜字那说明不了什么吧。
但若真私会了,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