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贫妇人有什么可说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有过同样的疑惑,在那个时候,既然劳动人民的生活已经那么苦了,麦穗那种东西一条一条的怎么那么轻易地就被落在田里呢?】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的话,“遗秉滞穗,寡妇之利,其事远见于周雅。”
意思就是说,专门把穗子留在田里,以便接济寡妇,这规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提到了,至于为什么是小雅,我们应该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这大雅多是讲西周贵族的奢靡生活,而小雅才是讲述贫民的怨刺诗,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大的分类,具体的还是要看具体的诗句。】
清,乾隆年间。
乾隆挑了挑眉,这幕中女子虽没有专门讲解大清文人,但是时不时地提及也让他很有面子。
众人发现近来和坤似是失势,遇到什么问题皇上总爱先问纪晓岚的意见。
虽说他二人平日里也少有冲突,但想来和坤也不会太高兴吧。
一干人等看热闹似的盯着他二人,谁知他二人却还是跟没事人似的毫无反应,当真没什么意思。
无趣,无趣得紧。
【这里纪昀的话就说明了当时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可是贫妇人为什么要来捡麦子呢,可能她家中并无男人,他可能是个寡妇,但这时候有人要问了,寡妇就不能种地吗?不急,白居易很快地给出了原因,“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原来是税收过重啊!
近来许多帝王都在开始慢慢地抓减免赋税之事。
虽然这事情难做,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而且但凡清醒的都明白御下的重要性,若是贪官污吏过多,这事情永远无法解决,可若是半点好处不给办事的人,那这事情依旧办不下来。
所以他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减税免税,还要看好去办此事的人。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矣。
故而提及此事,个个都是百感交集。
【这句之后,白居易开始反思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他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从来都没有干过这样的活,但是却能站在农民的角度说话,这才是最可贵的,在农人吃不起饭的时候,像他那样的官员,“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只一想起这些,白居易只觉“念此私自愧,终日不能忘。”
】
【作为一个官僚阶级,每天为农民说话,也难怪白居易会被那种奇怪的理由被贬到江州。】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白居易倒是个可造之材。”
曹丕忍不住地称赞道。
不仅能做实事,还能清楚自己为臣的身份。
若他能找到这样的辅佐之臣,定是如虎添翼,可能做到如此的又有几人呢?
有心的人早就注意到了,这话幕中女子并非第一次提及,似乎在说屈原的时候就说到了。
之前说到改革的人,通常他们不是底层阶级,却经常站在底层的角度反对自己所处的阶层。
其结局往往都是死于非命,他们是伟大的。
【他的愧疚,虽然说的是“私自愧”,但愧疚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所有的拿着朝廷俸禄的官员们。】
唐,元和年间。
“我还真是想什么她都能猜到。”
白居易道。
天知道他第一次看到那些百姓的生活时是个什么心情。
他以为他自己以前的日子过得够苦了,可是跟他们比起来,自己那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希望圣人能多听进去他的话而不是听信谗言吧。
【白居易在《寄唐生》中写到“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所以在诗句中他也写得很清楚,百姓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植物都是在夏天光热水充足的时候长得更好,所以他们即便热得要命也希望这样的天气持续下去,让庄稼长得更好。】
【后来他又用百姓与自己相比,虽没说要怎么做怎么改,但就是想让看到他的诗的人看到,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百姓们真的太感动了。
竟会有官员会这样拐着弯儿地帮他们说话。
那可是诗啊!
那不是所谓附庸风雅的东西吗?
可为何,如今却用到他们身上了呢?
这白居易大人不会被人瞧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