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白居易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帮元稹说话未果,白居易还上书反对宦官吐突承璀为帅讨伐王承宗,然而宪宗还是不搭理他,后来事实证明白居易是对的,吐突承璀师久无功,被贬。白居易得不到信任也没什么办法,只是对这官场又失望了一分,这一年,他左拾遗任期满,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这像什么话?李世民无言。
如此信任一个宦官,却不听忠臣之言。
自古忠言逆耳的道理难道竟是不明白的吗?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忠臣对朝廷失望才会引发各种反叛之事。
如今他们走到今日,不也是因为前朝帝王昏庸、朝廷腐败吗?反过来想,要想保住江山势必要让天下人都信任朝廷。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最近发生的事常常让武则天反思自己。
她确实把权力放太多了。
人都不是万能的,她所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她所想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件事情,但是却又都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情。
在外人面前,她可以表现得睥睨天下,可是自己心里要有数。
有时候总想让人相信自己,想着想着自己便也信了。
幕中女子的出现就是在为他们讲解这些失败的事例,是在提醒她。
她不能如同他们那般,不能把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将来轻易地交给他人。
【白居易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秦中吟》十首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这十首诗分别从婚姻、赋税、富家宅邸、朋友之道、贪恋官位、借立碑夸耀门第之风、宦官奢靡与百姓之苦对比、今人不懂古乐、执法高官的享乐生活和豪门一掷千金等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白居易对当政者的不满,对百姓们的同情以及他自己的忧国之情。】
【如果不是细致地观察生活,他写不出这些东西,如果不是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认识,他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在古代,或许“何不食肉糜”的人是少数,但真正能够突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的想法的也是极少数。】
这话震动许多人。
没错,他们很多人也都清楚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可是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的,谁让他们家世不好呢?
“何不食肉糜”幕中女子讲过,众人也自认为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可为何明知那么多人吃不上饭,施以援手的人却少之又少呢?
除此之外,让人思考更多的是幕中女子说的细致地观察生活以及深刻地认识社会。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花间词描写细腻,因为写那些诗的诗人总能写出很详细的场景,只是他们将视线大多放在了闺房之乐上。
若他们走到外面去看看,估摸着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而他们的词也会走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以往他们会觉得白居易的诗太俗,如今却也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他写的不就是众人生活的这人世间吗?
大家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俗。
【因为诗歌太多,我们就看其中一首《买花》吧,名字听起来比较浪漫,毕竟谁不爱花呢?】
【然而有时候恶魔都是带着天使的脸庞出现的,“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白居易的诗基本上都很好理解,到晚春了,长安城还是很热闹到处是车马,这么一看,唐朝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幕中女子总是时不时地放出一些场景,时刻牵动着李隆基的心。
其实,他如今的自信心大为受挫,就是因为幕中女子说长安先后六次被攻破,他越想越觉得这似乎是因他而起。
那事情现在没有发生,他就有些看不明白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固若金汤的长安城,这繁华的长安城,再破败能破败到哪儿去?
可即便他有再多的怀疑,这些他是总不能去试的。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到了牡丹花开的时节了,大家相约一起去买花,“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牡丹的价格贵贱不一,还是要看数目,“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有红的有素的,“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上面有棚子遮蔽,应该是遮阳光的吧。旁边还有篱笆护着,可谓是真正的娇生惯养啊,“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又是浇水又是施肥,虽然是移栽到这儿来的,但是那色彩依旧鲜艳。】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大家都喜欢这牡丹其实已经有点俗了,但是人们还是对此执迷不悔,为什么呢?许是因为美吧。然而这前面的一大堆内容,讲牡丹都是在铺垫,让人充分地了解这里的牡丹是怎么样的,它们有多好。】
刚刚才开始对自己想法开始有所怀疑的众人这时候又动摇了。
再看白居易的诗,那还是俗啊。
虽说是将这牡丹的生长、环境之类的都写了,可正是都写了才叫人不知他在写什么呢。
看起来总不像诗,像他们平日里说的话。
“若是这都算是,那是不是屎尿屁随便写写都能成诗了?”
有那想法奇特的人说道。
“怎能如此说呢?这怎能与牡丹相比?”
话虽如此,但这话那是话糙理不糙,他写得都如此俗,让许多人都觉得甚至配不上牡丹。
【然而,其重点却是在后面几句,“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个农民伯伯啊偶然来到了这卖花之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他低头长叹,但是这叹息却没人知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他叹的什么呢?叹的是就这一丛深色牡丹的价格,那就赶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了啊!】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样的一个对比带给我的震撼完全不亚于我看到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时得到的丫鬟做衣裳的银子够刘姥姥家过一年时的震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感叹,“此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意乎?”
有钱人家过着穷人难以想象的日子,穷人也同样不懂高门大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