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很明显脱胎于陶渊明的句子,这个时候王维的风格特征不是那么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好像什么都会写,但是就还差了那么点意思,这就是他学习积累的过程,而陶渊明毫无疑问是他学习的对象。】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句都能给我们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但是我觉得等到后期成熟之后,陶渊明是一种“喧闹”的岁月静好,就是满带人间烟火气,而王维给我的感觉可能就是一种清幽的岁月静好,仿佛进入一片虚空,让人不忍打破此时的宁静。】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还真是,范成大想。
他自己是最喜欢这一类的诗词的,而且他本身也认为这二人的作品很优秀,虽然给人的感觉不同。
这下女子一形容,肯定让不少的读诗难解深意的人更好地理解两人之间的差别。
这女子适合去做先生给孩子启蒙啊!
当然了,若是她讲解那些东西完全没有错漏就好了。
【但是在王维的风格成熟之前,他就是学的陶渊明等人,既相似又不相似,就是已经将前人的经验化为己用了。】
【这其实就是学习的境界问题,不管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书法,还是现在所说的诗文,都是从模仿开始,先是要像别人的,然后再是不像别人的,这就是从“无我到有我”,王维的创作风格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小声念道:“从无我到有我,说得真好啊!”
如今他所知道的许多人便是学了他人,到了无我的境界,可他们迷茫辨不清方向做不到有我。
也不知该怎么才能让他们学会有我。
因为他知道,很多人已经迷失了自我。
这话在书法、绘画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并不是觉得幕中女子有多懂,因为这些道理他们这些创作了大半辈子的人自然是理解的。
可是幕中女子概括得太好了!
【而后两句已经开始有了王维诗中的禅意,但是我认为这个“枕席生云烟”不能直译,他描写的应该是一种意境,至少说从枕席处升起云烟这种说法有点不对吧,蒸桑拿呢。】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应该都读过,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还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些句子几乎句句都是经典。】
【中间有这么两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我更愿意相信王维的两句诗讲的是这样的河道被烟雾缭绕的一种感觉,这也是他的写作风格。】
众人并不懂蒸桑拿的意思。
重点是每每说到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词的时候,下一句重要的话就又来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们当然知道是很优秀的作品啊!
但是这“诗中的诗”未免太夸张了吧。
然而他们很多人却也无法再脑子里搜寻到一首可以超过《春江花月夜》的诗,不是没法比,就是比不上。
众人都关注这个去了,竟没注意女子说的那句王维的诗句的含义。
【虽然我们说现在王维的风格还没有定型,但是其最本质的由性格而生的一些风格是很难变的,这其中的一些感觉咱们需要去体会,尤其是这种带禅意的玄而又玄没有实体的感觉。】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王维的作品处于一个过渡期,他还在学习前人,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那种超尘脱俗的一面。】
【别说,这王维还真难解释,既然难解释,咱们就不解释了,大家意会,继续看他的经历,接下来的五年时间,王维都在济州任上,在济州的五年,他跟僧侣多有来往,而且还游览境内各地,又拜访当地官员,这些依旧是积累的过程,都是他的作品素材,他也在这儿留下了一些作品。】
说到不解释了,众人这才去又想王维那句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确实挺难理解的。
他们读的书少,听着幕中女子的解释便觉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那些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却不同意了,他们时常的乐趣都是与他人争论诗文中不确定的部分。
虽然偶尔闹得不愉快,但确确实实会让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当学子们看着自己的先生们又争论起来时,是又想听先生的,是又想听巨幕的,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王维才得以回京,这个时候他二十六岁。】
【其实说实话,放眼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发展事业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更适合在外闯荡,而且内心也可以很纯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样大好的年华,王维却在那样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这对他的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因为他这个人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那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么与世无争,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从前面的《过始皇墓》、《洛阳女儿行》、《李陵咏》这些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心中一紧,有种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许年少时志向也是真的有过,可都说了是年少时了。
志向的实现实在太难了。
【他在后面还写过《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谁知道不去边关守卫国土的苦?就算是战死那也能留下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这一组诗其实是有些浪漫主义,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说,可能放在这儿没几个人知道这是王维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太好了,我们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要不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读了这诗句几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躯赴国难”之句。
少年意气或许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顺利实现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为着过去惆怅无甚意思,还是将来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给一个人贴标签,但是要记得这个标签是这个人,这个人却不止这一个标签。】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王维他也是有报效国家的志向的,这样一来也就更能体会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许多人还很羡慕王维呢。
其实为朝廷做事,像他这般顺的,少了。
大家都觉得幕中女子说起他是悲情文人是因为他后面的事情。
如今却也有些明白王维,也有些明白幕中女子因何说他了。
【然而,像王维这样的挫折放眼整个古代根本算不了什么,放到我们现在其实也就是一个下基层锻炼几年的经历,但是不管在古代现代那都是打击,毕竟谁不想开局顺利、平步青云呢,所以这对于磨炼年轻人的心性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经历,或许对于王维来说也是如此。】
【不过往往年轻时候的人都不太能够看得开,包括我自己,有时候碰到点事便觉得一生无望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当我们再回头去看时,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所以,向前看吧!】
唐,元和年间。
李贺已经在外游历了一段时日了。
虽说辛苦了些,但看着大好河山,心中确实畅快不少,进而过去那些不快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也都差不多抛在脑后了。
幕中女子说得对,该向前看。
【这个事情过后王维就有点看淡了的感觉,开始了他的半官半隐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