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96章

杜牧

【在杜牧回长安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的两位好友因为政事上的原因分别被贬,他自己也被任东都分司,也就是要到洛阳去上班,这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仕途受挫的一个表现,其中有没有牛李党争的影响咱们并不清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考究一下。】

对于唐朝人来说确实是如此。

洛阳与长安那还是不能比的。

毕竟全天下最重要的人都在长安,他们去到洛阳,即便官职看着不低,那又如何呢?

终究算半个闲职罢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确实是大多数,不过也有更加清醒的,这些人通常对于官职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他们到哪里都可以做事,在长安纵然前途更好,在洛阳,甚至地方也不是不可。

【但是从后面杜牧的经历来说,我觉得或许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的调迁对于杜牧来说并不算是坏事,因为他这一走躲过了宫中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细数幕中女子提到过的政变,大大小小也不知道几次了。

此次想必是不会有安史之乱那般凶险,否则幕中女子不会此时才提及。

但是这依旧让李世民感到恼火,一次事变定是会有极大影响的,再联想那时晚唐,只能叹息。

【自从唐玄宗时期,高力士权势滔天,后来经历安史之乱,宦官在唐朝的地位开始上升,到了唐文宗时期这样的现象更是严重,但是不管是哪个皇帝都无法忍受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受挑战,唐文宗也是一样,所以他开始反抗,想要杀死当时的宦官头领仇士良。】

李世民挑眉,如此倒还是有胆子的。

思及此,他面色凝重起来,他在想什么?

他竟然会欣慰自己的子孙反抗宦官,是谁给了宦官权力的?

如此没用,他居然还欣慰。

【诶,这剧本怎么有点熟悉呢?这不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杜秋娘的那个故事吗?这里面或许有一些民间传说的融合和张冠李戴也不一定,然而唐文宗就像是故事中的杜秋一样同样是没能成功,他以观赏甘露为由,将仇士良引入禁卫军后院,反而被仇士良发现了他们的目的,双方激烈斗争。】

【结果自然是惨烈的,在这场事变中,许多大臣被诛杀连家人也没能幸免,牵连人数一千多人。】

李世民也没有心情再去责怪了,只是心中有些难受。

他并没有在巨幕之中看到贞观盛世是如何的,但是他却看到了开元盛世,据幕中女子所言,贞观、永徽比之开元是不差的。

如此一个盛世,最后却落败成那个样子,该去责怪谁,该责怪所有的人,他自己也得反思。

他多么想留下幕中女子为他大唐服务,让幕中女子为他讲尽大唐历史,让一切的悲剧不再发生。

只可惜一切都只能是妄想。

他只能努力让灾难降到最小。

【不得不说,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许多严刑厉法其实还是一直延续下去了的,这个连坐制度,从商鞅变法时的连坐到后来的诛九族,这是我们现在很难理解的一种规矩,人心都是复杂的,别人想什么我们尚且不能知道,怎么可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呢?还是冤有头债有主合理一些。】

这话引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可是古往今来真正反对的人却少。

明知有此严律,仍旧有那许多的明知故犯之辈。

若是不再有这规矩了,那这天下还能好吗?

幕中女子曾经说的有句话,放到此处倒是有点合理的。

存在即合理。

只是他们也都好奇,这后世没有此严律,是如何让人守法的。

【甘露之变未能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从此之后,宦官掌握权柄,唐朝变成了宦官的唐朝,成为了继东汉之后的第二个宦官时代,一直到唐朝灭亡前夕才真正结束。】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天下大势,真是难以预料的。

大唐的兴衰同样让刘彻滋味莫名。

他们能做的实在太多,可是他们又不能做得太多。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做法,因循守旧不行,大刀阔斧也很艰难。

他看了看自己记录下来的那些东西。

似乎,那些东西参考可,但还真不一定就适合。

【这么一场大乱,杜牧安全躲过,他们在东都还不知道长安发现的这事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事情正在长安各处上演,杜牧还去参加了当时的一场豪华宴席,留下《兵部尚书席上作》一诗。】

许多青楼中的女子在幕中女子为女子说话时着实感动得不轻。

她们活了一世,流落风尘,有多少人能为她们说话?

虽说幕中女子没单为她们,但谈及她们时并无厌弃之色就已经让她们昂首挺胸了。

可是如今却被杜牧一首《泊秦淮 》给打了回去。

是啊,她们有多少人关注过这天下兴亡呢?

可是……可是她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又如何关注天下兴亡?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从这句子上来看,他们当时应该是还不知道甘露之变,又或者说甘露之变还没有发生,今日,这华堂之上摆了这么盛大的宴席,是谁把我这个监察御史都给喊了来呢?】

【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当时的主人李愿罢兵部尚书而闲居,所以大摆宴席,常常以此为乐,但是却没有请杜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杜牧是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干嘛的,可以说是专门告状的吧。】

这可不是?

想来这李愿的宴席纯粹享乐罢了,又不为着何事。

若是到时被参上一本,那不是得不偿失?

是他们也不会请,可听意思这杜牧最后还是去了,不会告状了吧?

【然后杜牧就让人去传话,表示自己愿意参加聚会,挺自来熟还,到了那儿之后呢,杜牧不改风流,喝了几杯酒之后就开始发酒疯,“听说这儿有个叫紫云的,是谁啊?”

看到人之后竟然问李愿讨要那个歌女,诶,这个场景似乎也有点熟悉,当年杜牧在扬州可不敢这么做,眼瞅着张好好那么美,一见钟情也没敢开口。】

【这里杜牧也知道自己说这话太狂傲了,于是他写道:“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我突发狂语惊呆了在场的人,就连分列两边的美女们也都回头看我。】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再提往事,着实让杜牧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好似也没有如此夸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