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了我的弱点。
我们也总在这上面吃亏。
但是这么做的好处是,只要跟在我身边的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我,哪怕我从未给过他们任何的承诺。
慢慢的,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栽了跟头以后,我也变了。
我发现我从幕中女子口中得到的只是最佳的状态,现实总是多变的,我不可能利用什么既定准则去做到我想做的一切。
我也得随机应变。
等我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所向披靡。
但我知道,这不是结束,我并不是已经成神,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之于历史长河微不足道的一个开始。
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更好的下一步。
《班固篇》
我承认了,其实我一直都很清楚司马迁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他写的《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想超越他哪怕用尽毕生所学也很艰难。
但现在我却发现了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不是我的学识不如司马迁,也不是我的经历不如司马迁。
而是我总是拿着《史记》进行比对,总是想写超越《史记》的存在。
我似乎忘记了我想写史书的初衷。
他不该是为了讨好帝王在帝王面前展示自我,也不该是为了好看能够超越其他的什么书籍。
我要写的只是一部史书,我要尽我所能,书我所知历史。
写出来的书是自己满意的就好,与他人比委实没有什么必要。
承认他人的优秀似乎没有什么难的。
而他人的优秀与自己的优秀也不是不能共存的。
《诸葛亮篇》
我又回到了这里,一切开始的地方。
犹记得当初主公来找我时我心中的激动。
我并非圣人,甚至不如后世人口中说得那般厉害。
我也有我自己的私心,我也时常权衡利弊。
曾经我以为我是一个可以搅弄风云的人物,事实证明我也只是能够搅弄风云,但却没办法翻天覆地。
自从巨幕出现,我慢慢观察主公的孩子,我发现那不是我能轻易改变的。
当然,要是努力去做应该也可以,但是如果顾及到了这边,那其他的肯定难以周全。
我突然想起幕中女子说的那几种对孩子的影响,可是我其实还是不太明白,曹家那几个孩子是怎么长的。
或许有些事情是需要天分的。
只是他们也并没有因为有了天分就一帆风顺,曹操也选得好,若他执意选了文采卓然的曹子建,最后这天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唉,终归上天是站在他曹家那边的。
不然巨幕不会在此时出现。
若巨幕在司马家夺得天下之后出现,那他曹家不一样还是悲剧吗?
我突然很迷茫,人这一生,做了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为别人做嫁衣吗?
可是生而为人,总不能什么都不做。
似乎不管是过于考虑将来,还是预知将来都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只会让自己陷入迷茫。
若是人人都做好当下之事,这世界就会更好吧。
那我现在该做什么呢?
看书写字,赏景品茶,也没什么不好。
《曹操篇》
诸葛亮还是不愿意为曹家效力。
我能理解他,这大概是他最后的坚持了。
按我以往的性子,我是会杀了他以绝后患的。
但是子桓反对了我的提议,那便不杀吧,既是他做的决定,日后有什么也是他自己担着,我总不能为他筹谋一辈子。
而且我为他筹谋的也不一定适合他。
如今天下方定,看着他越来越忙的样子,我心中甚慰,但却也有点空虚。
但我还是忍住了没去插手,他已经大了,能够做决定了,于是我又把注意力放到了我的其他儿子身上。
我这才发现子建除了文才也不是没有其他的能力。
不知不觉,邺城的人才比之从前多了不知多少,到处是看书辨文之人,全都是他的功劳。
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众人对邺城的或恐惧或勉为其难的服从变成了如今的趋之若鹜,我一点也没有帮他。
原来我的子建也长大了。
我也终于开始反思幕中女子所说的我自己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对导致了子建子桓兄弟离心甚至有兄弟相残的可能。
但是想了许久我也想不出来,我觉得我似乎也没有做错。
于是我打算去跟着子建一同管理书院之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好吧,我承认我是有点不放心他处理此事,虽然他在科举之事中做得不错,但我总觉得他还是那个有些少年意气的张扬的孩子。
我也不过多干涉他,就是去看看。
万一他做得很好呢?
然后我震惊了,原来他真的可以做得很好!
不管是在管理那些夫子时还是在教导那些学子时,他都表现得十分老练,根本用不着我帮忙。
甚至我觉得如果是我很多事情我可能处理不到他那么好。
我开始恐慌,孩子们一个个地都长大了,他们都不需要我相助,我能做些什么呢?
啊,我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个不省心的儿子。
说起来何晏可能从来没有把我当成过他的父亲,我也确实不是他的父亲。
想起他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也不如子建子桓甚至子彰,但我既然把他带回来了我就不能不管他。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若是能把他教好,那就说明我在教育方面也他娘的是个人才!
我找到何晏,他还是如同从前那样,不,那副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的样子甚至不如从前。
我怒从心头起,正打算教育他,却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几乎让我肝胆俱裂。
何晏直呼善哉,然后就跑了……
他怎敢抛下我就跑了?
有没有规矩?
我当时气急就追了上去,谁知他却来拽住了我的胳膊,高兴地跳了起来。
他说:“父亲!太好了!我成了!我终于能做出来了,用这东西对付胡人,一定无往不利!”
原来他竟用他往常那些五石散制成了火药。②
他……他还叫我父亲!
他叫我父亲诶。
我有点感动,我还想哭。
孩子大了,都不需要我了,我还能做什么呢?
《曹植篇》
我终于懂得父亲的不易了。
原来教导一个孩子所耗费的精力如此巨大。
表面上我对孩子们只是严厉了些,实际上我每时每刻都想把他们吊起来暴打一顿。
以前我那般顽劣,父亲是怎么忍受我的?
父亲可真伟大。
只可惜我辜负了他的期望。
我觉得二哥也很伟大,那个位置还是二哥做最好。
我连管一群孩子都费劲,管理天下这种事还是交给他去管吧。
好在虽说费劲,但我做得还挺有劲,让一个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写一个字、背一首诗、作一篇文章实在太让人满足。
科举之事我都不是很想管了,我就想教导孩子,我要搞好教育。
孔子桃李满天下,多伟大啊!
我不求与孔子比肩,但至少让我体会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吧。
不过除此之外我也不是没有烦恼。
最近我发现父亲很不对劲,他一时去看二哥处理政事,一时去看三哥训练士兵,还去看了何晏捣鼓五石散,当然了他也没忘来看我。
起初我以为他是想教导他的儿子们,我铆足了劲儿想让他看到我也在努力,我也不差。
明明他上一刻还很欣喜,可没过多久却露出失望之色。
我不知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也没敢问,回来将那几日的事情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也没发现哪里做得不对。
那既然不是我的问题,就是父亲的问题。
现在我已经成了一个乐于探索的人,所以我不打算不了了之,我打算去问问他。
我去了,我找到父亲时,父亲正在书房神伤,我又有点退缩了。
我想父亲辛劳了那么多年,我现在还拿这点小事去麻烦他实属不该。
可正当我打算什么不说的时候,父亲却一脸欣喜地望着我,问我最近可遇到了什么麻烦。
我突然想起学子来问我问题时的情景,于是试探性地说道:“父亲,孩儿有一事不明。”
父亲顿时来了精神,背也打得更直了。
“说来听听。”
①这里的时空跟正文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人在正文没有出现,但是出现在了这里。
②何晏制作火药,叫父亲这儿是戏剧效果,乐子,别太当真,其实所有番外都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