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哪里上学?”
“王家坪村。”
“是几个村子一个学校吧?”
“是,附近村子里的孩子都在哪里上学。”
“有多少学生?”
“具体不清楚,前几年有一百多个,这两年少了,可能几十个。”
“几个村子一个学校,不会只几十个学生吧?”
“条件好的,跟着父母进城了。还有一部分辍学了,有一部分孩子就没有进过学校。”
“还有没有上过学的孩子?”
“多了,从小放牛,长大打工。”
“打工也得识字啊!”
“村子远的,要翻几座大山才能去学校,家长不在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能送孩子去学校,孩子又小,干脆不去学校了。”
“这样的孩子多吗?”
“不少,有三分之一左右。”
三分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多年了,这里还有这么多文盲。
下船的时候,林晓偷偷的把二百块钱塞进老支书的口袋里。顺着河滩往回走。
远远的看见一群孩子往这边走来。
看来顺着这条路能一直走到学校。
来到学校,学校的院子挺大,但是里面冷冷清清。
很多教室的房顶还是茅草,窗户上好多玻璃烂了,操场依然是煤渣铺就,蒿草丛生。在操场里转了两圈,过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
小伙子问道:“你是学生家长?”
“不是,来镇里转转。”
“看你不是附近的,是乡里干部吧?”
小伙子一直说标准的普通话,山里很少见。
林晓摇摇头,说道:”你是老师?”
“是。”
“是舒密人吗?”
“不是,家在魔都,我是来支教的。”
“哦,怪不得。你支教多长时间?”
“原来说的是一年,一年过去了,这里缺老师,我就留了下来,在这里两年多了。”
“你家在魔都,一直在这里工作,家里会愿意?”
“人各有志,我喜欢这里的山水,喜欢山里的孩子。”
“学校几个老师。”
“目前就老校长我们两个。”
“一个学校就两个老师?”林晓有点不信,东陵每年有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偏远的农村招收的,五年以内不能脱离单位,然后成为在编教师。这里更应该有特岗教师。
“本来有好几个,县里借调走了。”
“是托关系不在这里干了吧?”
“您是领导?”
“你看像吗?”
“像领导,但是太年轻。”
“你准备扎根山村?”
眼镜教师笑笑:“看情况,我原来的女朋友吹了,现在无牵无挂,在这里一辈子也不错。”
“学校里最缺什么?”
“教师。还有,这里的群众太贫穷,不想把还是送来上学,要是能把这两栋房子修缮一下,改成寄宿式学校,会减少学生的流失,山区村庄分散,有的村子里这里几十里,来往要翻几座山,学生单独上学家长不放心。再有就是教室太破旧了,没有必需的教学器材,体音美老师也缺。”
两人在操场里溜达,林晓掏出烟递过去,眼镜老师摆摆手:”不会。”
这时候从里面跑出来几个孩子:“赵老师,赵老师,厨房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