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出的事,当然是内部权力斗争这等事。原来,曹宣公亲率曹军赴秦国作战,曹国就由世子监国。但曹国世子年幼,所以曹宣公安排了两位弟弟即公子负刍和公子欣辅佐。
对这安排,曹宣公当然是放心的。两位弟弟虽然是自己的庶兄弟,但一直对自己很恭敬。尤其是公子欣,极素贤名,深得民心,且无任何政治野心。
但曹宣公哪里想到,自己居然会战死沙场。消息传到曹国,曹国举国哀悼自不在话下,公子负刍和公子欣首先做的事当然是将曹宣公的遗体给迎回曹国。
最后,由公子欣出面赴前线迎回父亲曹宣公遗体,国内之事皆由公子负刍负责。
谁知这个公子负刍见此时整个曹国居然是自己一人作主,那就把这个主作足吧。于是,他杀死了曹国世子,自立为曹国国君,史称曹成公。
公子欣满怀悲伤地将曹宣公遗体迎回曹国,见曹国居然变天了,长叹一声,安排好曹宣公的丧事后,就准备流亡。
曹成公本就希望这位名望远在自己之上的兄弟快滚,但没想到,听说公子欣要走,整个曹国的大部分士大夫都表示愿意跟着公子欣流亡,大家都不愿伺候你曹成公了。甚至,都城陶丘的国人们也纷纷表示,如果公子欣流亡了,那大家宁可跟着他去流亡。
曹成公慌了,曹国人都走了,那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曹成公拿出十二分的诚意,恳求公子欣帮助自己好好治理国家。
公子欣见国家到了这个局面,知道自己一走,势必引发更大的动荡,不利国家,无奈再次长叹一声,那就留下吧。
曹国的事传到晋国,晋国火大了,这不反了天?晋国等曹国国丧结束后,公元前576年3月,立即组织了上次参加伐秦之战的所有诸侯国会盟于戚邑,共同商量解决曹国问题。
曹国虽然一直以来是晋国的盟国,但却没有参加弭兵会盟,所以直接动用军事手段是合法合规的。最终的决议是晋国、鲁国、卫国、齐国、邾国、郑国、宋国等七国,组成联军讨伐曹国。
鲁成公只好又亲自率鲁军参加联军,亲眼见证了曹国历史上的这一段精彩风云。
曹国当然不敢反抗,联军兵不血刃进入曹国,轻而易举抓捕了曹成公,并把曹成公押到洛邑,交给天子处理。
天子周简王哪里懂如何处理这样的大事?一切都要按晋国的意见来办。晋国的意见早就有了,那就是杀了曹成公,由公子欣继任国君之位。
但包括鲁成公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位公子欣却拒绝了。
公子欣坚决不干,他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我非圣人,但应守节,而不能失节。既然负刍已经当了国君,那就希望他当好这个国君就是,我是坚决不当的。”
在公子欣看来,当初是因为自己大意了,有负国君重托,导致公子负刍给窃取了国君之位。自己本就有罪,所以理应流亡。但鉴于当时国内不稳定,如果自己流亡,那定要引发更大的内乱,这对国家不利。
现在曹国的国君,虽然得来极其不光彩,但这两年下来,国君治国还算勤勉,曹国本就已经走上了正常发展道路。如今你晋国到现在却出来主持所谓的江湖道义,当初干什么去了?而且还将自己推到前面,这岂不是让全天下的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最后的赢家,最大的阴谋家是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