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终于走到了公元前573年夏,一直在奔波、一直在辛苦、年龄不过三十左右的鲁成公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鲁宫。
鲁成公去世后,年仅三岁的世子午继位,史称鲁襄公。好了,鲁国的春秋舞台,就交给鲁襄公了。
不过,鲁襄公同学,你真的真的太年幼了,这个乱世不是你可以直接扛起来的。鲁国的春秋,就交给三桓去演绎吧。
鲁国办着国丧,但春秋江湖并没有因为鲁国死了个国君而停下战乱的步伐。前面讲过,此时的楚国已经撕毁了弭兵会盟盟约,公然向晋国挑战。
楚国先是拉拢了郑国,郑国奉楚国之命,借宋国内乱之际,举重兵进攻宋国。楚国更是扶持了宋国的叛党,分派一支楚军帮助宋国叛党驻守其根据地彭城。
宋国吃不消了,当然得向晋国求援。晋国新君晋悼公虽然是一介少年,但这是一个非凡的少年,足可以用英明神武来形容。
晋悼公一声令下,组织诸侯联军救宋。
鲁国又接到了通知,此时,季孙行父已经年迈,而叔孙豹刚入卿,子叔婴齐已死。率领鲁军参与联军作战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孟氏家族宗主、卿大夫仲孙蔑了。
在接下来的鲁国春秋舞台上,仲孙蔑是得好好表演了,毕竟男一号的季孙行父已经快谢幕了,三桓代表这样重大的责任,理所当然落到了仲孙蔑肩上。
仲孙蔑,鲁国卿大夫,姓姬名蔑,氏孟谥献,后人称孟献子。三桓之孟氏家族宗主,如果将孟氏家族宗主以庆父为第一代算,第二代为公孙敖,第三代为孟孙谷和孟孙难这哥俩,那仲孙蔑为孟氏家族第四代第五位宗主。
对了,在孟氏后面加一个孙字,那是宗主的特称,意味着国君之孙,这点荣光是要一直沾下去的。所以,史书有的称孟氏,也有的称孟孙氏,其实差不多,不需要过多纠结。
由于第二代宗主公孙敖一方面与公室代表公子遂斗得你死我活的,另一方面又搞了一出爱美人不爱家业的糊涂事来,最终公孙敖被驱逐出境,致使孟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
孟与仲都是兄弟中排名的称谓,嫡系称伯仲叔季,庶系称孟仲叔季。本来庆父是鲁桓公之后四兄弟中的庶长子,故形成孟氏家族。但孟氏家族自认为祖上连续两代出现乱象,还有何脸面自称老大,再者都在说不分伯仲,于是低调的孟氏家族,最后以仲替孟。
所以到了仲孙蔑这一代,史书不再称其为孟孙蔑,而称仲孙蔑。我们这套书里,沿用的是孟氏家族的称谓,而非孟孙氏、仲氏、仲孙氏等称谓。
约公元前599年,孟氏家族第三代宗主孟孙难去世前,指定由哥哥孟孙谷嫡长子蔑继承家业。就这样,仲孙蔑开始走上鲁国政治舞台,以孟氏家族宗主身份入卿,成为鲁国卿大夫。
仲孙蔑多次率鲁军参与晋国为主导的中原诸侯联军,或者在鲁成公亲自率军出征时留守鲁国,为鲁国立下赫赫功勋。史料记载,仲孙蔑为人正直,文武兼备,治家有方,人称贤臣。
此时,由于执政上卿季孙行父年老体弱,国君鲁襄公更是仅三岁的幼童,叔孙豹又刚入卿,仲孙蔑自然就成了三桓的主要代表人物,经常代表鲁国行走于春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