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把晋国大腿给抱牢。
鲁国对晋国当然是很忠心的,史料总是记载着鲁国国君或者卿大夫总是屁巅屁巅往晋国跑,朝见晋侯,会见晋国卿大夫。
鲁襄公虽然还是一介小屁孩,但已经出国多次了。除了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联合国军外,还亲自赴晋国朝见过晋悼公。
我们必须要说,这个时候的鲁襄公,仅仅是一个还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童!鲁国都城曲阜在山东,离晋国都城新绛有多远,数以千里计吧。当时又没有国家元首的专机专列,就靠着马车,还要带着数以百车的财物去一趟晋国,真心不容易。
而且,但凡晋国对鲁国稍有礼到之处,鲁国必然是及时还礼。如这一次,公元前569年,仲孙蔑建议鲁襄公派卿大夫叔孙豹赴晋国朝见,以答谢四年前即鲁襄公即位时晋国曾派人来祝贺。
咦,执政上卿不是季孙行父么?怎么是仲孙蔑了?我们得解释一下,季孙行父此时身体非常不好,经常请病假。虽仍旧为鲁国执政,但已经将大部分的权力交出去给了仲孙蔑。
而且,由于是真的老了,一生谨慎的季孙行父这段时间表现得有些反常。史料记载了季孙行父的一件小事,公元前569年7月28日,鲁襄公的生母、鲁国太后定姒突然去世。当时工匠为定姒打造棺材时,相中了季氏家族的几棵槚树,当时向季孙行父要,季孙行父居然舍不得!
当时季孙行父居然对工匠说,这棺材用槚树制作,是不是太高档了点?
工匠都哭笑不得了,不就几棵槚树么?人家是谁啊,那是鲁国太后啊。你季氏家族家大业大,敢情就一毛不拔?
虽然,最后季孙行父还是同意了工匠砍他家的槚树制棺,但这事还是被史料记了下来。也许,这是季孙行父被史料记载的唯一一个“非礼”事项。
公元前568年12月20日,季孙行父病逝。
季孙行父自公元前601年正式成为鲁国执政上卿以来,一直以贤大夫的形象展现在春秋江湖,是鲁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贤才,为鲁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季孙行父的第一大贡献,是倡导了一种崇廉拒奢的社会风气。前面我们讲过,史料记载,季孙行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意思就是季孙行父作为位高权重的鲁国正卿,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他的府上,更是没有镶金嵌玉的生活用具。
季孙行父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自律不奢,坚持清贫,这真的太不容易了。在当时,季孙行父被认为是“三穷三通”的践行者。用孔子的高徒子贡的解释,这三穷三通,指的就是“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
据说,季孙行父临死前,吩咐丧事从简,并要求降低一个档次举行丧礼,陪葬品只能是他自己用过的器物。当时鲁襄公去吊唁,他惊讶地发现,季孙行父由于生前家里的器具用度非常简单,任何器具都没有备用的,所以用于季孙行父陪葬后,家里几乎没了生活必需的器具。
鲁襄公当时就感慨万分,对着群臣道:“廉忠矣!”
是的,季孙行父一生辅佐辅佐过三位国君,但家里居然没有家私积蓄,最后不以正卿身份而仅仅以大夫身份的礼节入殓下葬。这在年少的鲁襄公看来,是绝对的清廉,是对国家绝对的忠诚。
要知道,季氏家族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富贵家族,是鲁国的第一大家族,家财万贯丝毫不奇怪,但季孙行父给我们后人一个身居高位却自甘清贫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在春秋史上,这样的人还有好多,如楚国的孙叔敖,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