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季札劝言(2 / 2)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1777 字 10个月前

终于,在最后一道程序即亲迎时,宋共公突然感冒发了高烧,不能按规定赴宋国边境迎接新娘子。

按当时婚礼规定,象亲迎是要求新郎赴新娘子家门口,将新娘子接到自己家里。

但那是对普通人的规定,新郎如果是国君,则不需要完全上门,而是派出卿大夫上门,代替自己迎亲。

国君自己则在国境边等候,将新娘子接到即可。

在鲁国历史上可能是最隆重的这个婚礼中,新娘子共姬满心欢喜。

但当她被接到宋国边境时,她想象中的新郎宋共公并没有出现。

共姬当时就粉脸变色,愠意上头:宋国不也是高度讲礼的吗?

甚至还与鲁国争商礼与周礼哪个是最完美的礼,现在倒好,居然连婚姻大事这样最基本的礼都不讲了?

如此怠慢本姑娘是小事,但坚守礼制是大事!

共姬作为当时鲁宣公长女,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对周礼自然很熟悉。

既然你宋国违反礼制,那本姑娘就要帮助你们改正错误。

共姬不走了,她提出的理由就是必须要坚守礼制。

既然新郎生了病,那没关系,大家就在边境上扎营住下,等新郎官的病好后,亲自来边境迎亲就是。

啊?你个娘们,怎么那么倔?这不是折腾人吗?

送亲的鲁国队伍和迎亲的宋国队伍所有人都懵了,欢欢喜喜来参加一场高级别的婚礼,结果搞成了这个模式。

宋共公的病看起来没有十天半个月的好不了,难道这场婚礼也的搁浅个十天半个月?

大家对共姬都有了意见。

事情闹大了,鲁宣公接到报告后也顿足连连:女儿啊女儿,你怎么可以这么死心眼啊?守礼固然重要,但也要事急从权,这才是生存之道啊。

最后,在宋、鲁两国的不停劝说下,共姬不情愿的答应将婚礼进行下去,被迎至宋宫,成了宋国夫人。

可惜的是,共姬当上宋国夫人没几年,身份就变了。

七年以后,即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因病逝世。

宋国在经历了一场国君之位相争后,宋共公与共姬之子、仅五六岁的公子成即位宋国国君之位,即宋平公。

共姬就这样年轻轻时就守了寡,当然,身份变得更为高贵,宋国太后。

宋国太后共姬自小在鲁国受过非常严格的礼法教育,一举一动都谨慎守礼,从来不做半分逾矩的事,在宋国也严格恪守了礼制。

当时鲁国周边不少诸侯国如宋国、齐国等都相当开放,总有关于一国太后风流韵事流传于列国诸侯。

共姬对此高度警惕。

为了当国君的儿子不因为自己受到任何影响,她必须时刻自警自省自重。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严守礼制。

这个严守礼制,当然是指严守当时周礼规定的对妇人的礼制,这就是所谓的恪守妇道。

对共姬来讲,是严守寡妇礼制,恪守的是寡妇之道。

这个礼制的其中一条具体规定,就是“无姆不下堂”,即如果姆不在身边,那就不能出门。

这里的“姆”,指的是共姬的师傅。

当时,男子的师傅称为傅,女子的师傅称为姆。

女子的师傅,即这个姆,主要职责是用来扶正女子言行,兼任女子护卫,往往是年龄偏长的女子担任姆。

其实,共姬很清楚,“无姆不下堂”的规定,并非是对寡妇的要求,甚至也并非是对已经结过婚的妇人的要求。

这个要求,是针对尚未婚嫁的少女的,是春秋时期的少女守则之一。

但共姬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自己代表自己的母国鲁国,要在宋国展示真正的周礼是比宋国奉行的商礼要完美。

二是自己的儿子宋平公是在一场内乱中得的君位,她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三是共姬是一位有性格的女子,她嫁到宋国的第一天,就为了守礼展示了这种执拗的性格。

四是传言宋国女子多风流,那本太后就给你们一个母仪天下的形象,引领健康合礼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