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2年6月28日,鲁国国君鲁襄公去世。
由于鲁襄公是不正常死亡,而且是正当壮年去世,所以当时鲁国根本没有立世子。
鲁国非但没有立世子,鲁襄公甚至还没有嫡子!
是鲁襄公不够努力吗?
不,鲁襄公没有嫡子的原因,是鲁襄公根本没有立夫人!
活了33岁,活出个傀儡模样。
鲁国的公卿大夫们,甚至都不为自已的国君张罗一门象样的亲事。
鲁襄公的一生,是够憋屈的。
鲁襄公及冠是提前的,当时仅仅12岁。
而且还是在当时诸侯联盟盟主晋悼公的过问下,鲁国卿大夫才勉强为鲁襄公及冠,算是允许鲁襄公亲政了。
可以相信的是,刚及冠亲政的鲁襄公是不可能娶妻的。
但当他十七八岁甚至二十多岁时,怎么还不立夫人呢?
这个问题就出在鲁国三桓尤其是执掌鲁国内部事务的季氏头上。
我们说过,自鲁桓公以来,每一代国君,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鲁宣公,整整五代鲁国国君,都选择了与齐国联姻。
与齐国联姻是符合鲁国国家利益的,强大的齐国可以成为鲁国的依靠,而且可以有效化解齐鲁矛盾。
但是,也正因为与齐联姻,使鲁国公室有了强大的外部依靠,这不符合在鲁襄公时代真正全面掌握鲁国政权的三桓利益!
但鲁襄公三岁时幼年即位,十二岁时少年亲政,再过几年就是小伙子了,再怎么样,鲁襄公也毕竟是一国之君,总得要有女人吧?
这个没问题,季氏就给出你国君的女人即可。
具体便是找几个邻近的小国诸侯的公族女子,但她们都不是夫人,只能是鲁襄公的嫔妾。
春秋相关史料从来没有记录鲁襄公迎娶夫人这种重大事件,而且由于娶来的嫔妾由于母国地位实在过于低下,连春秋史料都不屑记录。
一直没有立夫人,这就注定了鲁襄公一直没有嫡子。
没有嫡子就意味着不能立世子,这也就意味着鲁襄公以后的国君之位,只能从庶子中产生。
这也就意味着,鲁国三桓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着鲁国公室!
鲁襄公的嫔妾应该有好几个,至少庶子是有好几个的。
如今鲁襄公去世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那立谁为国君就成了鲁国卿大夫们重点考虑的国家大事了。
鲁国卿大夫们,现在是哪些人?
执政上卿从原来的一位叔孙豹,现在变成了两位,即大司徒季孙宿和大司马叔孙豹。
剩下三位卿大夫分别为大司空仲孙羯、大司寇臧孙为和大司士子叔弓。
其中子叔弓代表鲁国公室,爷爷是子叔婴齐,父亲是子叔老。
臧孙纥被害流亡后,以归还封邑为条件,总算保住了臧氏家族宗祠。此时的宗主为臧孙为,大司寇。
曾经的鲁国贤臣臧孙纥后来老死于齐国,死后获谥号武,人称臧武仲。
在卿级班子中,子叔弓和臧孙为绝对不是决策者,而是三桓决策后的执行者。
反正今后鲁国是三桓的天下,新君立谁,当然是三桓的事。而三桓的最终拍板权,当然是实力最强大的季氏家族宗主季孙宿。
季孙宿早就有了人选。
早在鲁襄公病重时,季孙宿就高调地将公子野带到自已家里。
公子野,鲁襄公其中一个叫敬媿的嫔妾所生之子。
季孙宿此举,就是给所有鲁国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公子野将是未来的鲁国国君。
敬媿是来自胡国的公族女子,胡国是一个弱小得根本不起眼的东夷小国。
我们在讲郑国时,已经把胡国给讲死了,因为郑庄公灭了胡国。
但那个胡国可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胡国,与这个媿姓胡国不是同一个。
与鲁国联姻的这个胡国,是媿姓胡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名真的很复杂,单说胡国吧,有出现在郑庄公时代的姬姓胡国,也有出现在鲁襄公时代的媿姓胡国。
后来,还有一个出现在楚昭王时代的南方胡国。
这些我们暂时不去探究了,至少诸侯国被灭再复国的情况在春秋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