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为在陈国那些公卿大夫们面前突出一下孔子的才华,陈湣公特意问孔子:
“夫子高才,寡人佩服至极。想当年,夫子在鲁国治政,盗贼不起,人心服从,国泰民安,名振天下。寡人诚恳求教夫子,如寡国现状,兵微地小,强邻环伺,该如何治理?”
孔子捋须,微微一笑,心道你陈国如今已经不容易了,要说治理,首先当然得将楚国这样的大国给事奉好。
当然,孔子嘴上可没这样说,因为治国理政乃大事,得讲大道理。
孔子道:“国之存亡兴衰,不限于疆域之大小,亦不在于兵力不足。想当年,文武二王,地仅百里;成汤初封,仅七十里。然成汤、文武之国,最后席卷天下,成就一代天王。
贵国乃二王三恪之国,地位尊贵,初封侯爵,享地七十里,与成汤、文武等同。成汤、文武,后来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列国诸侯无不悦服来朝,皆乃依礼而治之故矣。”
这话过于高大上了,因为开创商王朝的成汤和开创周王朝的文武二王,在春秋时期,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对陈湣公而言,他现在焦虑的是陈国如何能够在这血腥的春秋江湖活下去的问题,而非称霸江湖的问题。
陈湣公谦虚道:“成汤、文武之伟业,寡人岂敢奢望?不过,既然夫子提到此先贤能自弱小而起,最后一统天下,试问夫子根源?”
孔子认真道:“昔成汤、文武,修国以待天时,举贤以佐国政。此乃成就伟业之根本也。
成汤得大贤伊尹,委以国政,伐桀而建国。文王访太公望于渭水,武王继承父业,重用太公望,遂成克灭商纣之伟绩。
相反,桀杀龙逢,纣杀比干,天下贤士裹足不前,国遂灭亡。
历览古史,凡能举贤而任用者,国必兴;忠奸不分者,国必乱;嬖奸害贤者,国必亡。
至于以小国奉事大国,唯先恭顺而已。君侯在位十载,能于吴、楚两大强国之间,至今尚能安然图存,君侯已然不易也。”
陈湣公见孔子表扬自己,心下高兴。听孔子说要重用贤人,如今贤人就在自己面前,岂有不用之理?
陈湣公正胡思乱想着,忽有近侍上前,在陈湣公耳边低语道:“主公,臣以为孔夫子虽有大才,然陈国无福用之。
臣听闻,鲁国已遣人欲邀孔夫子回鲁辅政,更有楚王亦听闻孔夫子在陈国,有意邀请。据说,楚王欲封孔夫子七百里地......”
啊?此等重特大情报,寡人如何不知?
陈湣公顿时心灰意冷,如果说鲁国来人,他倒无惧,孔子曾在鲁国出仕,然有职无权,甚至连一块土地都未给。
但楚国那边就不好办了,连天意都决定了,陈国得视楚国为宗主国,楚国要用的人,自己小小陈国,敢与楚国争抢人才?
陈湣公嗟叹不已,亦后悔不已,自己早在前几年就应该不顾朝中那些大臣反对,孔夫子一来,就直接任命为执政大臣!
想想自己,想想陈国,陈湣公心下恻然。如果不是这些年被吴国搞得焦头烂额,疏忽了孔夫子在陈国之事,陈国早就拥有了这位大贤。
幸亏自己对孔夫子一直以来恭敬有加,孔夫子如果在楚国出仕,想必亦会善待陈国。
一念及此,陈湣公就对孔子道:“听闻楚王欲请夫子赴楚,寡人还听说楚王对夫子虚位以待,不但欲托付国政,还将封七百里之地予夫子,实乃可喜可贺之事。”
此言一出,不用说孔子及众弟子听后大吃一惊,连陈国不少公卿大夫闻之亦动容。
古之封地,大国不过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七百里之地,这是什么概念?
此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楚国国君楚昭王曾经有一次听说孔子在陈国多年,知道孔子是世上鲜有之大贤,故欲请孔子赴楚国出仕。
楚昭王认为,列国诸侯均不敢重用孔子,是因为齐国和晋国这两大国,都对孔子予以了排斥。
孔子本有意赴晋国,但由于此时晋国执政卿大夫为中军元帅赵鞅。而孔子对赵鞅不对眼,认为赵鞅不值得自己辅佐。
一是因为赵鞅曾杀了贤大夫窦犨,设计害死了周王室大夫苌弘,重用了自己所厌恶的鲁国原执政大臣阳虎和卫国世子蒯聩等人。
二是因为晋国的政治生态与鲁国差不多。鲁国是三桓当政,晋国是六卿把持朝政,国君都是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