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同为大理寺少卿的汪缘也站了出来。
刑部侍郎李献和张离也都站了出来。
他们向李隆基上书,表示杨国忠发回长安的这些文书,漏洞百出,大理寺和刑部根本无法根据朝廷的纲常进行审理。
一句话:这他妈的不合理!
接下来,声讨杨国忠的声音,快速在长安放大。
御史台的继位侍御史,例如吉温、卢铉,还有下面几位监察御史纷纷对杨国忠展开了弹劾。
连御史中丞杨慎矜,也对杨国忠的行为表示愤怒。
甚至洛阳令杨慎名也向长安呈递了奏疏,表示杨国忠在洛阳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朝堂纲纪、律法。
数日之后,更多大臣加入进来,声讨杨国忠的声音如同山洪海啸一样,席卷起来。
大唐不是大明,大唐的权力结构相对简单。
这种相对简单的权力结构,对皇权的制约是更大的。
例如大宋,对宰相的权力是进行了多份切割的,在官僚集团内部也加强了权力制衡。
大明在官僚集团内部的制衡结构上,算是继承了大宋。
甚至直接将宰相剥夺了,军国大事的批阅,一律大明皇帝亲自来,没有大明皇帝的批红,只能干着急。
地方上权力结构分割得更彻底,司法、行政、军政和财政,大多进行了切割。
但大唐还没有完全得这么细,甚至在玄宗一朝,有开倒车的现象。
地方做大,朝廷群相制度被废除,政事堂被搁置,中书令职位被确实,李林甫可独断朝纲。
这些都是天宝年间权力失衡的表现。
这让李隆基个人很舒服,但李隆基也必须遵照一点:权力妥协。
例如李隆基不会随意否定李林甫的意见,因为他在治国方面已经过分依赖李林甫。
换做以前群相制时代,李隆基看那个宰相不爽,可以直接开怼,因为还有其他宰相撑场面。
所以,这就叫你得到了安乐的生活,却也必须让出一些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