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山东白莲教首徐鸿儒聚众起义,自称中兴福烈帝,攻城掠地,声势浩大,引得天下大震。
消息传来,继位不过两年有余的天子\\\"力排众议\\\",领着还未名声大噪的京营士卒出京,前往山东平乱。
后续虽然闹出\\\"东林逼宫\\\",\\\"信王监国\\\"等闹剧,等总的来说还算有惊无险,天子也借此事,顺理成章的将\\\"东林党\\\"尽数赶出了中枢之外,稳固皇权。
眼下天子竟是打算\\\"旧事重提\\\",再度领兵平乱。
\\\"陛下,三思而后行...\\\"
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兵部尚书孙承宗便是有些苦涩的开口,声音比刚才还要悲切。
眼下京师附近已是无兵可调,仅有京师西山尚有五万京营坐镇皇城,护持中枢。
天子若是要出京平乱,唯一的\\\"依仗\\\"便是这五万京营儿郎。
虽然眼下朝野局势比天启二年强上不少,朝中没有了\\\"拖后腿\\\"的东林,尽是朱由校一手提拔的帝党,但面对的敌人也是天差地别。
徐鸿儒虽然号称拥兵十万,但除却其麾下死忠信徒之外,余下皆是些衣衫褴褛的流民,战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眼下大同城外乃是由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亲自率领的蒙古精锐,战力比之昔年的女真铁骑也是不遑多让。
\\\"朕意已决,不必在劝了。\\\"
未等孙承宗将话说完,案牍之后的天子便是伸手将其打断,不容置疑的话语于暖阁中骤然响起,引得厅中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听得此话,始终沉默不语的司礼监秉笔也是微不可查的轻叹了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
虽然早就知晓天子有出京平乱的念头,但那不过是主仆二人私下的\\\"闲话\\\",可眼下天子却是当着几位部堂\\\"直抒胸臆\\\",这便是要定下来了。
\\\"事出突然,加之次辅离任,也来不及册封燃儿为太子了。\\\"
\\\"朕出京之后,几位臣工可代行内阁之责,大小事务可自行商议处理。\\\"
见得面前几位臣子欲言又止,案牍之后的天子微微一笑,像是猜到了他们的心事一般,自顾自己的交代起\\\"后事\\\"。
与上次孑然一身不同,眼下他膝下有皇长子朱慈燃,也算后继有人,兼之朝野\\\"东林尽去\\\",可谓没有了后顾之忧。
\\\"陛下,臣请随行。\\\"
没有任何的犹豫,兵部尚书孙承宗便是不假思索的说道,他知晓劝说不动面前的天子,索性换了个方向。
\\\"唔..也好。\\\"
沉吟了少许,案牍之后的朱由校轻轻颔首,终究是与大明对峙了两百余年的蒙古人,面对的又是一代枭雄蒙古巴图尔,有老成持重的兵部尚书随行,也更有把握一些。
\\\"将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杨链召回京师。\\\"
正当所有人心情沉重的时候,静谧无声的暖阁内再度响起了朱由校有些清冷的声音。
抬头望去,发现天子此时正眉头紧锁,冲着南京的方向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