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多宝没有直接去县里组织部报道,而是悄悄深入县辖村屯,搜集了解第一手真实资料。
佳多宝要看看,这里倒底有多穷。
杨树村,是古山县境内最贫困的村。
佳多宝的到来引起了村民的格外关注,无论是佳多宝的气质还是打扮,在村里人看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佳多宝的到来惊动村支书葛玉壮。
虽然佳多宝谎称游客,但还是得到了葛玉壮的热情接待。
面对远方客人,村民们非常热情,就像对待家里亲人一样,热情招呼。
在这里佳多宝感受到了农民特有的朴实无华和真心坦诚。
葛玉壮作为一村之长,热情地把佳多宝让进自己家里。
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低矮的土房。土房上面铺着陈旧的稻草,上面还有一个燕子窝。
推开一扇破旧多缝的木门,里面光线很暗,佳多宝让眼睛适应一会儿,才借着门口的光亮逐渐看清了屋内情形。
屋内的土墙被多年的炊烟熏得一片漆黑。
屋子分成左右两间,左侧是牛圈,杂草上散落着牛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牛粪味道。右侧是人住的地方,床铺,床铺居然是一块块木板搭在几摞砖头上,搭建而成。
屋中央,地面上有三块摆成三角形的青砖,上头架着铁锅锅,底下是烧过的灰烬。这,就是炉灶。
没有桌子,没有板凳。想要坐下只能坐在床上或者砖头上。
人畜同居?佳多宝惊讶得有些目瞪口呆,来之前,在他心里想过这里贫困的情景,可是这种情景他万万没有想到。
这是村支书的家,其他家庭会是什么样?
村支书家里除了老两口以外,还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最大的已经三十多了,最小的才十岁。老大老二两个女儿已经外嫁,三女儿年方十五,没有上学,而是在家帮着老两口打理农活。最小的是个男孩,已经到了学龄前,也没有上学。
据说,十里八乡没上学的学龄前儿童很多,很普遍。原因只有一个,没钱!
村支书的老伴葛婶非常热情,嘘寒问暖之后,便开始忙活着做饭。佳多宝一看他们的伙食,眼泪当时就下来了。
所谓的做饭就是煮土豆,而且有的土豆已经发了芽。
葛玉壮不好意思地说,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具体地说是孩子们的一日三餐,村里的所有大人都是一日两餐,甚至一餐。至于吃米面和肉蛋蔬菜,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件极度奢侈的事。镇里有大集,一个月一次。大米白面肉蛋蔬菜只有逢集时才能买到。村里土壤结构不适合种植庄稼,即使种植蔬菜也是产量极低。至于养殖牲畜也没有条件,鸡鸭鹅狗猪没有饲料和粮食,养不起。因为这里的土地连草都不愿意生长,牛羊类的大牲畜就更没法养了。
村民吃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别是彝族过年、汉族春节及彝族火把节,这还得说是有点活钱的人家!
葛玉壮家的生活,只是古山县贫困现状的一个缩影,甚至是整个凉山市的一个缩影。
据葛玉壮村支书介绍,多年来,国家重点扶贫工程一直在这片6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区艰难推进。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开始走出山区,到外面世界做买卖,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赚了些钱。政府也大力投资,建立起了省重点民生工程“民族新寨”,全市近50万人从危房中搬进了新寨。然而,在总人口近500万的凉地区,无异于杯水车薪。有些地方至今还没有电,没有自来水.......
葛玉壮也分析了说,贫穷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思想,绵延千百年的贫穷,已经根深蒂固,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依靠国家救济、靠天吃饭的现状。
听了葛玉壮的介绍,佳多宝心里拧成了疙瘩,久久难以释怀。
从目前来看,依托等靠的老旧思想是个大问题;这里的土壤结构也是个问题;还有交通更是个问题。
佳多宝又在村里转了一圈,他发现,比葛玉壮穷的还大有人在。有的人家,一家几口大白天的也偎在床上,一问才知道,家里只有一一套能穿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不出门就在破烂的被窝里躺着。
佳多宝没有在村里吃饭和留宿,留下身上大部分的吃食和钱票,不顾葛玉壮夫妇和村民们热情的挽留,连夜离开。
佳多宝一边走,一边抹眼泪,太穷了,贫穷和村民们的热情纯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佳多宝受不了!
佳多宝又走访了几个村屯,情况都差不多。佳多宝很难想象,这里会贫穷落后到了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