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不好学,但对季望舒这种有歌唱底子的人来说,学起来进步却相当快。
音乐都是触类旁通的,会拉小提琴的人,学二胡两三个小时就能基本掌握。只是一些特殊手法和小技巧,还需要慢慢练习和摸索。
跟魏凤兰学戏的第五天,季望舒已经唱得有模有样。虽然老太太说他才刚刚入门,但如果季望舒跑去茶馆演出,绝对可以糊弄许多外行。
老太太家,一台老式收音机里,正播放着弦乐伴奏。
季望舒手持木板和鼓锤,唱着唱着,他左手甩板,略一停顿才继续往下唱:“暗想到……”
“错啦!”魏凤兰靠在沙发上,突然出声打断。
季望舒疑惑道:“这次板眼很准啊。”
魏凤兰却说:“还是慢了一丝丝,重来。”
京韵大鼓的初学者,如果没有弦师(三弦、琵琶演奏者)伴奏,那么就只能干唱干学,极难掌握板眼的节奏。有可能平时唱得很好,一旦正式表演就不知所措,弦师也无法进行伴奏。
季望舒如今就在练板眼,而且是对着录音带练,整个下午不知错了多少次。
说实话,季望舒已经练得很好了,可老太太要求实在太高。别说季望舒是初学者,就算那些演出几十年的老艺人,魏凤兰都能挑出瑕疵来。
所谓名师出高徒,魏凤兰就是名师,人家的段位和眼界摆在那里。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季望舒是痛并快乐着,至少对节拍的把握提升很快。
这不仅仅是唱京韵大鼓,以后面对流行歌曲,季望舒的节奏感也会更强。
又练了一个小时,季望舒这才停下来喝水休息,不然嗓子受不了。
趁着季望舒休息的间隙,魏凤兰拿起另一幅木板,站起来说:“听好了!”
“啪啪。”
“哒。”
“嘚嘚嘚嘚。”
“……”
只见老太太的手连续抖动,那普普通通的木板立即变得神奇无比,枯燥的快板声居然汇聚成快慢有序、强弱分明的旋律。
季望舒听得目瞪口呆,木板还能这样玩啊!
这还不算,魏凤兰甩了一阵板后,突然空手去敲实木茶几。
“嘭嘭。”
“咚咚咚。”
“叭叭。”
“……”
一只苍老的手、一张结实的茶几,看似随意的敲动,竟然可以变幻无穷。
季望舒咽了咽口水,他已经听出来了,老太太此刻敲出的旋律,正是他刚才唱的那段《黛玉焚稿》。
“简直神了!”季望舒由衷地赞美道。
魏凤兰告诫说:“你虽然不靠京韵大鼓吃饭,但既然学了这门手艺,就必须学精学透。”
“我会的。”季望舒心悦诚服。
魏凤兰又说:“你也算是入门了,明天我在老舍茶馆有场演出,你也跟着去登台试唱一段看看。”
季望舒有些没底,说道:“老师,我还没练多久,现在登台是不是早了点?”
“只练不演,到头来还是一场空,”魏凤兰对季望舒很有信心,鼓励道,“放心吧,你现在已经够资格在小场合唱大鼓了。你很有戏曲天赋,若是退回去二十年,我肯定把你当关门弟子悉心培养。”
季望舒笑道:“我现在已经是您的关门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