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魏晋漫谈(2 / 2)

我是大明星 王梓均 1802 字 11个月前
🎁美女直播

吃过午饭,尔庄没有睡午觉,而是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发了个帖子:“三国魏晋南北朝,这是一段纷扰繁复的历史。即便是专业的史学家,在研究魏晋史时,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艾伦这次的《魏晋漫谈》,选了一个非常棒的切入角度,从魏晋风度引出当时的用人制度,再从这个点推及到整个社会政治面,仿佛打开一副从汉末到南北朝的广阔历史画卷。非常期待第二集的内容,如果讲得好,《魏晋漫谈》应该是史学研究的经典作品。”

这个帖子很快有人回复:

“我刚才也看了,确实很有趣。但说它是经典有些太过吹捧,只能说还算比较有意思吧。”

“现在还说不准,要看了第二集才知道。”

“你们在聊什么啊?《魏晋漫谈》是什么鬼?艾伦大神又发新书了?”

“今天中午季望舒做客《百家讲坛》,这会儿网上应该有视频了,想了解的自己去看。”

“这节目牛逼,我就喜欢听艾伦讲史,风趣幽默又不失学术水准。”

“第一集比较有意思,期待后作。”

“……”

正如尔庄所看到的,《魏晋漫谈》确实是开场铺垫,主要是为了吸引普通观众,让他们熟悉并想要去了解魏晋时代。

真正的干货从第二集开始,季望舒各种引经据典,文学作品、政局变换、派系斗争、经济后勤信手拈来,让普通观众大赞学识渊博。

以前大家读《三国》,看的都是诸侯争霸,对知名的谋士武将耳濡目染。但还真不知道,隐藏在战场后面的政治斗争更加凶险。看了季望舒讲课才明白,原来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刘表、袁绍,他们手下的官员都分好几派,关键时候各种拖后腿卖主公。

原来刘表势力灭亡,不是因为荆州官员软弱,而是那些官员本身就心向汉室,刘表没死就有人暗中勾搭曹操了。原来蜀汉集团的覆灭,邓艾千里奔袭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原因是刘禅制不住蜀人本土派,那些出身于蜀地本土世家的官员,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把刘禅给卖了。

而姜维不顾蜀汉国情,刚愎自用的连年北伐。也并非姜维是傻瓜,而是在利用打仗,为蜀汉军事集团争取利益。一旦出现败绩,文人集团便回拖后腿,最后导致刘禅举国而降。

还有孙吴的各种派系斗争、权位之争,比正面战场更加可怕。当年被孙策杀服的吴地豪门,也已经恢复实力,孙权的弑杀并不仅仅是昏庸,而是不得不杀,杀鸡儆猴!

曹操、刘备、孙权死后,确立九品中正制的晋国司马氏,已经成了天下士族豪门的代表。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世家豪族都是心向司马家的,恨不得晋国军队早点把自己的主子给灭了,他们好翻身做土皇帝。

三国归晋,并非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用人制度的胜利。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埋下诱因,世家治国这种畸形政局,一直到隋唐科举制度兴起,才慢慢被压制削弱,直到五代两宋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漫谈》的第二、第三集,季望舒整整用了两集的时间,来分析讲述三国灭亡的内因,到第四集才开始讲两晋南北朝。

普通观众最熟悉的就是三国,季望舒算是找准了他们的G点,一个个听得兴趣盎然。甚至连明月夜、秦舞阳这样的历史作家,都专门花时间来听课,这些内容他们可以用在小说里面。

季望舒回北京后,除了创作剧本和分镜头,剩下的时间就是撰写讲稿和录制《百家讲坛》。差不多一个星期录两天,每次两集,刚好够一周的播出内容。

《魏晋漫谈》第一集收视率0.26%,不高也不低,算是基本完成收视任务;第二集收视率0.33%,稳中有升,效果喜人;第三集收视率猛增至0.62%,这已经接近《百家讲坛》栏目的历史最高收视率。

两个字:火了!

之所以收视率那么高,就是因为季望舒在第二、三集讲三国。而且是不一样的三国,他不关注战争场面,也不谈谋士的神算妙计,而是选择了普通观众不熟悉的角度。

这些东西,专业的历史学者是知道的,并不算太新奇玩意儿。但普通人不明白啊,一看季望舒的节目,顿时生出一种:我草,原来如此的感觉。

三集《魏晋漫谈》播出后,追捧者把季望舒吹上了天,认为他的历史功底深厚到了可以当名校教授的地步。自来水粉丝们,把他的讲课视频各种转发,不仅贴吧、网站和论坛随处可见,就连微博和朋友圈都在转。

有人捧就有人黑,不乏专家和网友跳出来,指责季望舒哗众取宠。认为他太过于强调政治力量,夸大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而无视当时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甚至有个二本大学的历史教授,专门写了篇评论文章,题目叫《魏晋与吴蜀两国的经济军事差距——驳季望舒的政治决胜轮》。

不愧是历史教授的文章,写得数据详实、论证完美,一出来就被季望舒的黑粉当做有力武器,甚至还发到季望舒的贴吧去打脸。

尔庄比较倾向于季望舒的观点,他利用课余时间,也写了篇反驳文章。大概意思是说,曹魏和司马晋打仗可以输,输十次输百次都输得起。这里面当然有经济和人口的因素,但却不是绝对的。吴蜀两国到了后期,就算是经济挺得住,但只要打一两次大败仗,基本上就是灭国的下场,因为他们内部到处是投降派。

《魏晋漫谈》仍旧在热播中,无数三国迷和历史迷都卷进来,围绕着这个节目展开讨论,网络论战甚至比电视节目还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