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以轩道:“不错,倭寇并不想把我所知道的公诸于天下,所以,他们才要想方设法的置我于死地。因此,我要把我所知道的,告诉李鸿章大人,让他出王师,东定朝鲜,荡平倭寇。”
说到李鸿章,宋雨亭也叹了一口气,整个战争的失败,只怕是李鸿章也难有再出山的一天了。不过,让他很好奇的事,车以轩为什么只找李鸿章,而不直接求见大清的皇帝。不过,从车以轩的话语中,宋雨亭还是感觉出来,朝鲜一直把大清当作是天朝之国,即使是战争失败了,天朝上国的印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没有改变。他道:“现在大清刚刚同倭寇签订了停战协定,又要出兵,只怕失约呀。”
听到此话,车以轩情绪有些激动的道:“宋大人,大清乃堂堂天朝上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又是仁义之邦,为何会输给倭寇小国,若是整军备战,我相信大清一定能够战胜倭寇,这也就是我此次前来的目的。”
听到车以轩的话,宋雨亭只感到有一点堵心,是呀,堂堂的大清,这是怎么啦,晚清的历史,又一次的在他的脑海中呈现。他一握挙头,轻拍了一下桌子,自语道:“我一定要改变这个耻辱的历史。”
车以轩又道:“宋大人,如果我不能到达京城,或是不能见到李大人,你一定要完成一个任务,不要让倭寇的阴谋得呈。”
宋雨亭道:“车大人请说,宋某人若是办得到的,一定不会推辞。”
车以轩道:“倭寇制定了一个很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叫亚洲共荣计划,他们的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朝鲜、台湾变成他们的领土,加以奴化,扩充为本国之兵。其次,是派出大量的倭国人,潜入到大清的内部,冒充大清人,控制大清的军队以及经济,待时机成熟,这些人再与倭国里应外合,入侵大清。”
宋雨亭道:“倭寇自唐代以来,就一直想入侵这块大陆,他们从未死心过。你说的这些,并不为奇。”
车以轩道:“他们潜入大清的人,精通汉语以及汉文化,就像当地人一样,到时候,你分不清谁是谁,若是再一次开战,他们从背后一击,大清必然无法抵挡,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的,这些潜入大清的人,他们的名单,在立洋社的手里。也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倭寇在整个大清帝国谍报人员的总部。”
宋雨亭听得大惊,他知道倭寇为了入侵大清,什么鬼点子都出,但没想到,他们已经派人潜入到大清的境内。他问道:“立洋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车以轩道:“这是一个倭寇的特务组织,我也弄不清他的来历,不过,他掌握着一大批的名单,这批名单,大约有五千名倭寇,他们会潜入到大清的每一个角落。平时潜伏,若是遇到战争,他们才会发挥作用。我听给我情报的人说,立洋社在京城有一个指挥中心,负责大清的事务。”
宋雨亭暗想:“倭寇下手下得挺早的,都把指挥中心设到了京城。”他问道:“你可知设在那里?”
车以轩摇了摇头道:“我并不知道。宋大人,我感谢你救了我,朝鲜我是回不去了,当年我与李大人有一面之缘,除了把这些情况告诉他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望他收留,现在,我已经无家可归了。”想到这里,车以轩想到了还困在国内的家人,他不禁老泪横流。也许,他这一次到大清来,便已经和家人一世相隔。
宋雨亭点了点头道:“车大人,你放心,我会派人护送你到京城的。”
车以轩原本是不想把这事情的真相告诉宋雨亭,但从昨天到今天的相处中,车以轩感到这个大清的官员非常的务实,对于自己的保护那更是没得说,而且,非常注重保密,他每次问自己这些话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来,并不让其他人跟着,足以见得他的谨慎,想到这些,他才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盘托了出来。
车以轩道:“其实,我这次到了京城,就是想在京城里把立洋社找出来,这个立洋社不仅对你们大清朝廷情况刺探,而且,正是在他的策动下,才让我国的明成皇后遇害。这个仇,我车某人一定要报。”
宋雨亭道:“立洋社,我也会弄清楚它的情况,我不能让任何威胁我大清存亡的组织存在。”
两人经过简单的交谈以后,车以轩基本上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告诉了宋雨亭,他想,要尽量的让大清的人员知道这件事情,而宋雨亭的级别,也够听这些信息。两人正在交谈之中,就有看到李虎来报,说是门外来了一群百姓,嚷着要见宋雨宁,宋雨亭告别了车以轩,回到了海城衙门。
原来赵忠铭听得宋雨亭到了海城,带着数名乡民前来看望。宋雨亭询问了他团练的情况。赵忠铭道:“附近的村民我都组织起来了,他们农忙的时候干活,农闲的时候,一起编队训练,保境安民。自上次你剿灭了黑风寨以后,附近安宁多了。”宋雨亭道“如果现在开战,你枫林镇的人马,能调出多少人来?”赵忠铭道:“枫林镇能打枪的有二百人,使刀枪棍棒的有五百人,如果加上一些壮年,一千人应该没有问题。”宋雨亭暗道:“这些都是常备的力量,如果每一个镇都如枫林镇这样,那光是辽东,可战之兵,就有十数万之众。”想到这里,宋雨亭道:“赵兄,你的这个做法很好,我觉得在营口一带,我们要加以推广,一来防备盗贼,二来若是国家有难,我们也可为国出力。”赵忠铭点了点头。宋雨亭又道:“这样,我请你为海城民团的总团练,叫各乡各镇,组织乡民,编练成民兵,忙时耕作,闲时训练,以防盗贼,你看如何?”赵忠铭听得,心中大喜,拱手道:“若大人如此,乃是海城百姓之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