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祖辈家业(1 / 1)

第三章、祖辈家业

当初,张姓雇主感念朱荒来老实忠厚,对自己忠心耿耿,帮衬着朱荒来成了家,并拿出三亩地给朱荒来,让其自种养家。成婚之初,朱荒来夫妇也寄居在张姓雇主家,后来,朱荒来夫妇一点一点地积累,同样在张姓主雇的帮衬下,自己修建了房子。这样,朱荒来也就在梁家坝立下了脚,扎下了根。

朱荒来夫妇结婚后,先后生了四个儿女。在这四个儿女中,老三朱怀恩在北伐战争中的汀泗桥战役中被打死。而唯一的一个女儿朱记张出嫁后,实际上家里也就只有朱感恩和朱谢恩两弟兄。两弟兄先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使只身一人流落到伍城县梁家坝的朱荒来在梁家坝这个地方不仅生了根,还开了花,结了果。

朱感恩两弟兄先后结婚后,朱荒来和妻子朱黄氏双双先后去世,好在是三个儿女都已经结婚成家,并且在朱荒来两夫妇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特别是后来朱谢恩因为学了铁匠手艺,多少能够挣一点钱后,在原来张姓主雇支助的三亩地的基础上又买了两亩地,这样,一共有了五亩地,两个儿子的生活上也就基本上有了着落,这样两个老人也就感觉到自己没有给儿孙们留下什么遗憾。不过,在朱荒来去世时,一再叮嘱两个儿子,要求朱家子子孙孙都一定不能忘记了张家人对朱家的恩情。朱感恩两弟兄牢记父亲去世时的叮嘱,对于张家,是随时随地地记着的。凡是逢年过节或者是张家有点任何事情时,两弟兄都会到张家去,向张家人问好,给张家人致意。虽然张家人后来有些衰落了,特别是到解放后,因为张家在解放前有不少土地,在定成份时被定为了地主,张家人就更是受到歧视和打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家人也从来不避嫌,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对张家人表示尊敬和尊重。

朱荒来的老大,也就是朱谢恩的大哥朱感恩一家人丁不旺,只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人口比朱谢恩家的人口少一些。大嫂,也即朱感恩的妻子自从嫁到朱家后就一直病病挨挨的,生了两女两男,在生最后一个娃娃时,因为难产,母子皆亡。从此,由朱感恩一个人拖着两儿两女四个娃娃,由于朱感恩并没有象朱谢恩那样去学一点什么手艺,仅仅是靠在农村里种田过日子,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好在是两弟兄在分家时,作为兄弟的朱谢恩主动提出,自己多少学了一点手艺,算是有一点挣钱的技能,家里的五亩地,他只要两亩,让大哥分三亩。要不然的话,日子可能还会过得更紧。

朱感恩的大儿子朱根礼,在一九三三年伍城县发生的流行痢疾中,染病死亡,死时只有六岁。二儿子朱根元一九三0年出生,比朱根福小一岁多。两个女儿一个叫朱桂兰,一个叫朱桂琼,长大后分别嫁在伍城县的永兴场和伍城县回龙区的悦来乡。朱感恩的儿子一家人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只有嫁在永兴场的大女儿朱桂兰一家是永兴场上的人,这家人除朱桂兰外都是吃国家粮的,但朱桂兰的丈夫眼睛不好,几近于瞎子,也因此,才会找是农村户口的朱桂兰为妻。

朱感恩的二儿子朱根元比朱根福小一岁多,娶代家染房一代姓女子为妻,结婚后生了两儿一女:大儿朱世军,二儿朱世国,女儿叫朱世萍。

朱感恩和朱谢恩尽管是两弟兄,但没有住在一个院子。朱感恩一家住的是朱家的老房子。老房子一共四间,属于那种半茅半瓦的土墙房子,这还是朱荒来在世时修的。

朱谢恩十二三岁时就到镇上去跟师傅罗天炽学打铁去了,从此就基本上住在师傅家里,但朱谢恩的父亲朱荒来还是省吃俭用,给朱谢恩在离老房子几十米远的地方另外修了三间茅草房。这也是传统观念在朱荒来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反映。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儿子结婚总是要有新房的,哪怕是他暂时不住,但也要把房子修在那里。而生活在农村里的人,辛苦一辈子也就是为了修几间房子。这也就是算是朱家祖宗留下的家业了。

后来,朱谢恩与师傅罗天炽的女儿罗瑞花结了婚。虽然结婚后仍然住在镇上,但家里的房子仍然在。临近解放时,鉴于当时的局势,罗天炽认为还是在农村里要安全一些,罗天炽便把自己的积蓄拿了一些出来给朱谢恩,让他在他父亲原来修的房子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了扩建,并改修为瓦房,从而使朱谢恩家的房子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由于罗瑞花的户口在镇上,虽然也并没有参与铁匠铺里的事,但在解放初定成份时,罗瑞花还是被定为了手工业者。这样一来,朱谢恩一家人的成份也就都不是什么“红五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