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师还是牧师? 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1 / 2)

教了多年书,从高中教到大学,从应试教育到经典教育,我重视的都是精神与能力,即所谓德才,而学生所关注的也是这两大方面的问题。我把相关问题作了解答,便成就了这篇文章。然而教着教着,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牧师,向着一群群迷途或不迷途的羔羊宣示我的“圣经”,即神“圣”的“经”典作品与精神。虽然我并没有接受洗礼,但是对基督教的精神心领神会。

我认为,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

其一,精神宣示。

一是,人可以抱怨,可以迷惘,可以自卑。因为这使到心理得以宣泄,思考得以更新。但是一个人不能一味长期地抱怨和迷惘,如此就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家庭影响,诸如此类。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正向自卑,不提倡反向自卑。

二是,人可以功利。“非功利”至少是建立在“扎实踏实”的基础上的。因为这是为了现实的、物质的目标而努力。但我们需要进化的功利,不需要退化的功利。

人生不只是生活本身,还有高于生活融于生活的事业追求和精神追求,或者说是通过事业追求达到精神追求。这就是“非功利”的精神核心。其实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对人生是很有用的。用俞敏洪的话说是“人生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培养兴趣也来源于相对非功利的精神。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的学习是最自由、最快乐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是自发的,有时候是培养的,但无论哪一种兴趣,都应该用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来支撑。当然,如此一来,兴趣就不再是兴趣本身,而变成了与你的方向、理想相关的“志趣”了。

三是,何谓个性?何谓贤人、圣人?建立在自我反思与能力锻炼的基础上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性。当一个人强大到自成风气的时候,他是贤人;当他强大到改变风气的时候,他就是圣人了。

四是,“不争有为,宁静清越”。其中“不争有为”的“不争”是不争权夺利,不做恶性竞争;“有为”是有所作为,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宁静清越”的“宁静”是在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寻求内心的宁静,以个人内心的圆满面对残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协调物质的成功的追求,以信仰来面对缺乏信仰的世界,倡导一种朴素、宽容、博大的胸怀。而“清越”则是对“宁静”的补充。这一方面,因为真正的宁静是有声音的宁静,如山上有鸟声水声风声叶落声等,我们不会觉得吵闹,反而觉得安静,所谓“鸟鸣山更幽”。另一方面,“清越”除了声音清脆悦耳之外,还有才华出众的意思,这就和“有为”联系,即要打造人生底蕴的厚度。这需要有所热爱,对知识、事业、真理甚至信仰的热爱。有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很充实;无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比较空虚。

五是,何谓绝望?所谓“绝望”就是人到“绝”境时还要“望”一望,说不定“绝境之望”会变成“绝妙之望”。

六是,恩爱是中国人的爱情观或者婚姻观,争吵正常,但不能作为常态。“恩”就是“因”为有“心”所以走到一起;“愛”就是因为接“受”了这颗“心”所以爱才恒久。许多人分手或者离婚,不是没有“恩”,而是接受不了这颗心,即没有了“愛”或者“愛”不起来。如果争吵成为婚姻中的常态,要么是感情出了问题,要么是性格出了问题。宽容与妥协是婚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很多人不懂,或者懂而不行。

七是,物质、精神,不可偏颇。人不要因为物质富有而贬低精神,否则会导致精神空虚、冷漠势利;也不要因为精神富有而贬低物质,否则会导致心高气傲、百无一用。粤语“鬼叫你穷,顶硬上”,即说物质的暂时贫穷,与精神的坚持、不信命的恒久不穷,可以说是糅合两者的绝妙俗语。

八是,“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着。“生”命要有“活”力,包括身体的活力、思维的活力、行动的活力等。“死亡”按照我的拆词思维来说,分三种意思。“死”了就“亡”,即没有了,一了百了,这是生命的本质。“死”会从一个人或时代逃“亡”到另一个人或时代那里,这是死亡的个人历史与社会历史性质。“死”是“亡”的即没有的,就是只有死才是不死,死成了永生,成了超越性,成了一种启迪与天启。

生死真的神奇,就像史铁生之死。2010年12月31日我不知道这事,同事朋友之间还在聚餐,师友之间还在互传新年快乐的短信,父母还在教小孩学习,散步。后来我上网知道了,看了很多相关消息,很感动,因为我大学时候就读了他的不少作品,后来教中学的时候学生还买了他的一套作品集送给我,我也刚教完他的《命若琴弦》不久。我觉得这就是世界,生死共存的世界。史铁生之死像其他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死亡一样,虽然我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消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但是这对我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因为“生”生不息,还要“活”下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也是死亡的意义。“史铁生”的名字真好,像“铁”一样“生”存的人,注定在永留青“史”的同时成为历史,在成为历史的同时超越历史。

九是,文学有什么用?从能力上,文学培养阅读、写作、思维、言说等能力;从精神上,文学是启发人类真善美的星辰,即使宇宙很黑暗;从功利上,文学具有滴水穿石般的弱的力量、静的力量,甚至无能的力量。

十是,暂时没有方向的生活也需要归宿。暂时没有方向的生活有三种情况,即兜风、闲逛、随心所欲,迷路、迷茫,堕落、醉生梦死,这几者都需要归宿。需要现实的目标的归宿或者精神的心理的归宿。暂时的迷失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时间不要太久,否则较难翻身,就会如曹禺《北京人》的曾文清一样成为废人。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如目标,但是也有大致的暂时模糊的方向,就是做好身边的、手上的事情,让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一定的锻炼,以后自然会引导出自己的方向。故此鲁迅惊呼“反抗绝望”;卡夫卡叹息“不要绝望,也不要因为自己从不绝望而绝望”。

十一是,何谓自由?真正自信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这就达到了自由。中国有的达官贵人到了国外,发现无论自己穿名牌、开名车等炫富行为,国外的人包括乞丐都不会给他格外的尊崇,更不会像国内的人一样向他弯腰巴结,所以他缺乏自信、自讨没趣。有的国外学者的亲人是亿万富翁,但是他甘心做研究,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他的同事虽知内情,但也不像中国人一样表示羡慕,觉得这只是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信和热爱。物质的多少不是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因为用物质标准,除了比尔·盖茨等少数物质方面最多者,这个世界剩不了几个“人”;用精神人格做标准,则每一个人都是“人”。可能有的人会说外国才如此,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

十二是,不要庆幸曾经的艰难岁月。这正如中国人不应庆幸曾经有过“南京大屠杀”、“大跃进”、“文革”这样艰难的岁月一样;纵然先苦后甜的反差会让我们品味幸福的时候体验深刻。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我们在艰难岁月里没有迷失,或者迷途知返。“艰难”是一个词语,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它,乡下人可以,城里人也可以,古代人可以,现代人也可以,它并非某一种人的专利,就像“幸福”一样。问题是我们应该读明白它,而非被它纠缠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