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1 / 2)

🎁美女直播

第 36 章()

不仅仅是沈括,甚至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墨家子弟、以及三国时空的诸葛亮都因林菱含糊不清的几句话得到了一些灵感。

他们虽不知林菱口中能将水输送到每一户人家的水泵是何物,但利用水力,诸葛亮很有心得!

此时此刻,他已经造出了“孔明车”,也就是广泛流传于世、在中华大地上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水车。

诸葛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水车汲引水流,很快就解决了蜀汉农田灌溉的问题。因此他不由思索了起来:若以水车为动源,再以用竹管相通,能否将水引入千家万户呢?

宋朝,绍圣元年。

真正对仙迹说的自来水更为震惊的是因“讥讽先朝”被贬惠州的苏轼!

是的,他又被贬了。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刚刚收到了广州知州的一封求助信。之前他被贬途中,路过广州,广州的推官仰慕他的文才与学识,特意陪他游白云山,因此苏轼也与广州当地的官吏甚为熟悉。

今日仙迹展示自来水之前,他正好收到了广州知州王敏仲焦急万分、派人快马送来的信——广州突发瘟疫,横死多人!

苏轼曾在黄州治理瘟疫有功,收到信后,他就想起在广州时就发现当地百姓都饮用水塘里的水,不仅苦咸,还浑浊不堪,他又与罗浮道道士多方探讨,判断是广州百姓饮水有问题。

因此他正在回信里建议广州知州召集民夫将山上楠竹砍下打通,节节相连,从白云山引山泉水到广州城内供百姓引用。

没想到仙迹就讲了这自来水!

“自来水,好名字!水塔……是啊!都是从山上引水,长远之距离,应要加建水塔!”

苏轼原本便担心距离太远,水从山上下来水力层层衰减,到了还未到城中就难以流动了!

但如果在沿途建造水塔,不就能维持水力了吗?苏轼连忙挥笔立就,还派了信任的友人携信立即动身前往广州!

而同样是宋朝,赵匡胤时期,还身为晋王的赵光义却想到了汴京城中卖水为生的水贩。

他们会将山泉溪流中取得的水,装在大木桶里,用一辆独轮车运到城中售卖,这些水相比井水更加清澈甘甜,一些富户便会买水贩的水饮用煮茶。赵光义的晋王府中便养了几个水贩,从他们手中定了一整年的水,虽每日都有水贩推着车绕到王府后门为他送水,但一整年下来,晋王妃也曾抱怨买水花费不菲。

而林家所在的村子竟直接修建水厂将山泉水免费送到各家各户,还不收银两,赵光义忽然觉着自己过得还不如后世的百姓好。

但,他们来不及多想,林菱已经用火钳把灶台炉子里烧完的蜂窝煤取出来,又出去挟了三饼新的,还拎起来在直播间里展示了一下:

煤?原来这是煤啊!

秦朝,嬴政很认真地观察着林菱火钳中夹着的圆形带孔的煤饼,并命人立即将咸阳宫中负责烧炉的大火匠唤过来。

大秦虽也用煤,但煤价不菲,寻常时候还是用木炭更多。尤其为了炼铁,木炭已供不应求,几乎每炼千斤的铁便要消耗七千斤的木炭,于是“攻山取木,水旱频频”,不仅仅伐木的徭役愈发严酷,而山林破坏,天灾也更频繁了。

故而,嬴政也早已想寻新的燃料了。

而将煤块压成煤饼,再在其中开孔,看着并不难,至少比林娘方才说的引水之法更容易,且林娘说此煤饼“烧得久”,或许日后真能取代木炭也未可知。

他命刀笔吏将蜂窝煤的样子仔细画了出来。

与秦朝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汉武帝。

刘彻早就嫌弃木炭了!

不论是冶炼铜铁还是冬日取暖,都花费极高!

在仙迹出现之前,刘彻也已经盯上了煤炭,他修建的冶铁高炉、锻炉、熔炉,无一例外全都安置在煤山附近,取煤方便,而且煤炭冶炼出来的铁质也更好,为此,刘彻已在大汉各地煤山附近建了三十多处营铁官所,摩拳擦掌等着生产一-大批上好刀兵!

林老夫子先前说的水排鼓风机,他也已命工匠去研制了。

虽不知后人说的水排究竟是何样貌,但曾经他们这些“古人”也能发明出来,如今仙迹为他指了水力的方向想必不会太难。

于是他激动地问道:“林娘,此煤如何烧制,为何如此多孔洞。”

刘彻:“……”仙迹又欺我!

林菱加完煤抬头一看手机,就笑了:

林菱说着说着,难免生出了一些怀念的伤感。

南宋,正拎着苎麻、芝麻、大枣、小鱼等“彩礼”去邻居家聘猫的陆游听到仙迹说起狸奴,也不禁好生伤感泪流。

他先前养的一只猫猫也因病亡故,今儿便是去猫母家中,再聘一只它的同胞兄弟姊妹归家。为此陆游还精心写了一份聘书,在聘书上写明了猫猫之毛色、花纹,为其取名粉鼻儿。

他还在聘书中写下了对即将到家的猫猫之期盼:

愿粉鼻儿康

第 36 章()

健、长寿,常伴吾终老……

陆游又请道士择选了聘猫的吉时,这才出门,谁知后人家中也曾养猫,而林菱说起与猫相伴的冬日温软,也令他格外心喜——他也是如此啊!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汉武帝朝。

刘彻听完蜂窝煤之事已无睡意,一边张着双手由宫人穿衣,一边凝神细听,屏风之外,雕花长窗上映着外头鱼贯而入的内侍,正高举漆案轻手轻脚地为他摆膳,而在他身边能观看到仙迹的人已经手持竹简跪坐在蒲团上奋笔疾书。

“仔细记下这煤饼之配方,随即便送到长安城外的铁官中,命铁官长、丞即刻研制……”

他话音未落呢,就听林菱接着说:

刘彻:“……”

原来他本来就有吗!他怎么不知道??

于是立刻改口:“即刻命河南郡铁官长入长安拜谒!”

有此等好东西怎的没有献上来!

秦朝,嬴政也分外欣喜——既然汉武朝便出现了这样的煤饼,说明制作并非难事,大秦也能造!他即刻命刀笔吏将记录了蜂窝煤配方、图样的竹简送到了火匠手中,命其全心制煤。

而后面的朝代对煤炭的利用已非常成熟,因此看到林菱那蜂窝煤,都不用林菱再多介绍,被皇帝们找来的工匠都恍然大悟——

直接做个带十二个孔洞的煤饼模具,将配置好的湿泥煤团放进去按压成形,再晾晒几日不就得了?

还有林菱灶台里内嵌的蜂窝煤炉子也不错,后人似乎又是用钢铁做的炉子,但他们可以用便宜的陶土烧制一模一样的!

简单易得,又能节省煤炭,于是纷纷下旨推行。

古人们对蜂窝煤感兴趣的时候,林菱已经把面线糊的配料都切好了,加了海蛎香菇等配料的汤汁也熬好了,将面线碾碎放入沸汤中,再调上淀粉,加了盐、胡椒粉、芹菜,没一会儿就好了。

唐朝,李世民看到林菱随手打开装胡椒粉的盖子,撒下一把胡椒粉的时候,也不禁感叹:“后人不仅人人都吃得起雪盐,连昂贵的胡椒也如此寻常啊,真是物质富饶之盛世!”

唐朝的胡椒十分金贵,非达官贵人不能食。

林菱把面线糊端上餐桌,油条也切成一段一段盛在不锈钢盘子里,装好后就到楼上去叫爷爷起来,然后还跑去隔壁叫五叔爷爷过来吃早饭。

林爷爷洗漱完下楼,五叔爷爷也推着他鼓鼓囊囊的巨大行李箱过来了,林菱见了吓一跳:“五叔爷爷,你咋带那么多东西啊?”

“都是给你堂姑带的东西,她在外面吃不到家乡菜啊!”五叔爷爷嘿嘿一笑,将行李箱艰难放倒,拉链拉开,那么大的行李箱,属于五叔爷爷的只有三套夏天薄薄的衣服,其他都是食物。

真空包装袋里分别装了刚刚杀好的土鸡、土鸭;一-大包平日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红菇、大干贝;连夜亲手包的燕皮、扁肉;用来拌面一绝的沙茶酱……满满的都是一个老父亲的爱。

古人们见了也不由感慨:“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父也是如此啊!”

清朝,乾隆却对那个行李箱感兴趣,忙叫人画了下来,送进宫中造办处:“后人在行李上装轮子和拉杆?倒是有趣,也能给奴才们省点劲,叫造办处的太监做上一个来瞧瞧。”

林菱吃完饭,约的私家车也来了。

她帮着两个爷爷放行李,顺便和直播间说:

林菱跟着叹气:“没办法,确实距离太远了,一千七百公里不是开玩笑的哎!不过,因为我俩爷爷都没坐过动车,还是想带他们体验体验,等我们从北京回程的时候还是坐飞机算了。”

诸朝的人却满脸问号:?

什么?从闽地到西安,一千七百公里, 只要十三个小时?

在林菱没有直播的那两天,诸朝反复看了她群发的私信,因此都因系统的观看时长提醒学会了如何换算后世的时间单位。

30分钟,是两刻钟。

一个小时,便是半个时辰。

那如今林菱说,他们横跨一千七百公里,竟然只要六个半时辰!!

虽然每个朝代的度量衡不大相同,但是闽地与西安这个两个地方在哪儿终究是不会变的,于是各自稍稍换算便也知晓这“一千七百公里”在本朝是多少里了……

秦朝,嬴政也不禁有些晕眩。

“世上竟有如此神速之车架……”

若是在大秦,如此遥远的距离不走上一年半载又怎么可能到达呢?

先前所见的后世车辆,好似没有那么快速啊……

只近距离见过林菱骑三蹦子那颠簸摇晃、轰隆隆作响的嬴政怎么也想不到日行千里的“动车”究竟是何等模样呢?

“日行千里原来并非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