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林沁看的那本满清取得最终胜利的《明史》之后的世界里,满清政权末期的洋务运动也是遇到了类似于如今林沁这个京城重工业集群发展的的状况。
那就是在中国这样的小农经济体系下若是大搞纺织厂,就会造成有产小农的大破产,然后就会自然的导致农民起义的大危机,农民起义又是向来很难对付的,晚清的时候僧王被太平军骑兵斩于马下,更别说有飞机大炮有马克沁机枪的北洋政府,应对河南规模远小于太平天国的白朗起义都是焦头烂额的。
直到六十年代新中国时候带枪民兵驻村,才再也没有农民起义这回事,但是这距离林沁所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余年。
所以林沁在这样小农经济的国家中发展工业只能搞一些军工类的产业,生产枪炮用来抗击外敌和镇压内贼,但是军工类企业造的枪炮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反倒是造成了财政负担,最终在不断加重的负担中,投入的资金效率比不上隔壁因为靠着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抢夺了大清生丝产业的日本,最终输掉了至关重要的战争。
实际上林沁也不是没有考虑靠着这一套军工产业牟利,例如说给勋贵和京官用铸铁制造暖气锅炉,再比如说造一些农具,甚至与机械骡马化的大型耕种设备,但是小农的消费力也就那样,哪怕她生产的东西好,实际上能卖出去的也就那样了,大型耕种设备一些耕读传家的江西大族倒是会买,因为那边没什么灾荒,人相对来说没那么贱价,但是很可惜大族也是少数,所以靠着这点民用市场实在是没有啥实际意义......
至于高工艺纺织品,和高级香料,这两项林沁也有涉足,但是尽管靠着新式机械所织造的纺织品利润率不低,但是却很难有大范围的市场,因为穷人实在是买不起这样的好面料。
至于说如何让工业化变得赚钱?
林沁想到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大概就是学前朝宋时,把几乎一切可以官营的全部官营,由皇资工厂生产,然后再抢去南方士大夫们的对外贸易份额,靠着官船把商品倾销到外国,搞市舶司多收钱税,这样才能让工业化起来,但是这般“与民争利”又实在是能恶心大部分人,不利于团结,若是真的这么办,必然是和自己腰间这柄长剑的原主人正德皇帝当初大搞“皇庄”一般结局——溶于水。
至于说靠着自己打仗的军功贵族集群搞这些,那就更要命了,如此就是成为第二个满清罢了,这个军功集团也会和晚清的八旗子弟一般变得腐朽,或者像奥斯曼的“新军”一样成为未来阻碍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