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最后一句感觉有点跳戏,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角度,比如他是为了国家废寝忘食,所以看起来状况并不好,比如他看着镜中已经不再年轻的自己,心中感叹“五十犹癯儒。”
还有可能是他感叹为何事事都不如意,为何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象的发展,为何北伐始终难以开始、难以成功?】
这也是从前辛弃疾一再地问自己的问题。
他比陆游年轻。
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应该挑起这个重担,让那些一生盼望着北伐成功的人能够看到那一日。
【然而陆游空有这样的志气,终究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契机,也没有很好的实现理想的环境,我们有时候所说的想做什么就去做其实真的很难实现,常常不知不觉便蹉跎了一生。】
东晋。
陶渊明很是赞同女子此言。
从前有着无数的雄心壮志,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打败之后,好似只能蹉跎。
但他想,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话,或许也不算蹉跎了。
【公元1172年,干道八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次他真正 地开始了自己的蜀中生涯,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文人都去过蜀中,但是咱们现在说的什么“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话却感觉还是有点道理在身上的。】
【咱们看李白、苏轼,他们两人都是年少时候在四川,然而出去了就基本没再回来。而后期待在四川、或在四川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杜甫、陆游,这些人都是受了打击,或者说是来到四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受打击,因为那个时候的蜀中确实是不太适合职业发展的,但是却很适合隐居,可偏偏这时候人家不想隐居啊。】
“现在也一样啊!每日一问,我怎么还不涨工资?”
“现在不一样了好吗,成都现在发展多好啊!”
“发展好是好,可怎么还不知还不涨工资呢?”
“话说,真的有很多很多大文人在四川住过诶,适合文化熏陶。”
“以后我也想去养老。”
许多未曾去过四川的文人们也在想,为何幕中女子提到过的这几位尤其是后期居住与蜀中的人在蜀中写的诗都与在外面写得不同了呢?
怎么蜀中就有“少不入川”的说法了呢?
当真是到了蜀中就不想再重回官场了吗?
“凑巧吧。”
有人说,“要说多的话,那长安、临安去的文人不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