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是胸怀大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重逢同游的这段时间时常就先时幕中女子所讲的内容进行交谈。
对于王安石他二人是很赞赏的。
敢于逆流而上的人,不论是出现在哪个年代,都值得让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在看了上次的预告后,两人更是加深了自己这样的想法。
心中想法不被人所理解,可却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这是王安石,是李白,是杜甫,是许许多多与他们同样的人。
【说实话,年轻人有志向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像他的这种“欲与稷契遐相希”的志向以及像杜甫的那种“致君尧舜上”却是不多,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
若像他们这样的人多一些,那社会势必是会变得更好,因为不管这群如今是何模样,未来总是要交到他们的手中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早知道这个道理。
可事实上,如今的日子好了,许多孩子好吃好喝地惯着,吃不得一点苦头。
国无危难,哪还有什么志向?
她增设武举,提拔寒门,可那些人只想着怎么算计那些寒门,怎么反对她的这做法,却始终不愿意去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她的认可。
若是那些人真有本事,那她能让明珠蒙尘吗?
若是让了,定是那些人的本事还不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将此事听进去了。
他没让杜甫看出来,其实他一直在思考圣人给自己的安排,让他去国子监。
去国子监算是一个很折中的安排了。
李白心中其实是气恼的,这说明圣人还是并不愿意对他委以重任。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很清楚国子监对大唐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又也算是委以重任。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另一个同样被委以重任的李煜也如是想。
他如今是把宋人的未来掌握在了手中,若是他动些手脚……
看着手中还未融化的糖,他抿了抿唇,他就算是个畜生,也不可能对孩子出手。
若是他教好了这些孩子,说不定能得到宋人的尊重。
届时他也不算辱没了祖先。
【到了公元1037年,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他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