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多方辗转,终于联系上李碧华。
杨飞通过国际长途,和李碧华聊了两个多小时,畅谈自己对《难破船》这部电影的想法。
李碧华是个冷静、自制、幽默甚至带有一点疏离的知性女人。
很多人看过她的电影,读过她的小说,为之眼前一亮,为之拍案叫绝,但却很少知晓作者本人,因为她本人拒绝采访和曝光。
这一点,她的态度和钱钟书先生出奇的一致。
有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很想认识他,但他回复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和杨飞通话,李碧华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是圈内某位大佬在牵线,她就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接听了杨飞的电话。
通话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杨飞在讲,她在安静的聆听,既不发表意见,也不提出建议。
杨飞就不停的说,说自己产生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一艘沉船的打捞,想象当时在船上发生的悲欢离合。
“有些人相处一辈子也形同陌路,有些人一眼万年情订终生。有的人自私自利只知道占有和索取,有的人甘于付出和牺牲。面对有限的求生机会,船上的人如何选择,这是最暴露人性的时刻。”
“如果只有一个生存的机会,你会留给自己,还是留给自己最爱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在某个人的心里。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内涵。电影不需要哲学式的说教,只需要铺垫情节,叙述故事,让人从画面和对白中去体会做人做事的意义。”
李碧华终于问了一句:“你不是已经把剧情都编出来了吗?为什么还要请我来写?”
“我会讲,但我不擅于组织文字,我能说出故事,但我写不出让观众感动的细节。文字是有灵性的,同样的话,你写出来让人感动、能从中看到美好。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编剧,非你莫属。”
“我要考虑考虑。请等我的答复。”
就这么结束了通话。
杨飞有些郁闷。
这些大才子大才女,怎么都是这么的特立独行呢?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杨飞再有钱,他能买下一家公司,能签下自己中意的艺人,却左右不了一个傲气作家的手。
李碧华就是这样的人,她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百分之百的坚持,坚持我为东道主,不作奴才文章,所有的作品,下笔辛辣且不做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