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的战术。
如果不清理山上的杂草,明军在攻山之前放火。
如此干燥的天气下,己方在山上,极有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失。
在这片山岭之间,大都是裸露的土地。
南面的松山堡周围,沿着起伏的山丘,围绕着主峰。
挖掘了无数的浅沟、深沟和壕沟,筑起了大量的土墙和石墙。
这些防御工事在各个山岭的高低起伏之处都有所布局。
主要采用了“两沟三墙”的结构。
这种结构主要是在一堵墙前面挖有两道壕沟。
然后,每堵墙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两百步,以便于相互支援。
许多石墙和土墙都是利用当地的石块和黏土就地建造。
有的石墙甚至延伸了十几里长。
经过清军的精心打造,整个峰路山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争堡垒。
从远处看去,旗帜飘扬,哨兵传递信号,战马嘶鸣。
密集的帐篷和营寨仿佛覆盖了整片山脉。
清军控制了峰路山,就等于占据了战略优势。
北面依靠险峻的山脉,南面俯瞰平原和丘陵。
宛如一头古老的巨兽冷漠地俯视着一切。
清军牢牢占据着通往锦州的要冲。
如果不攻克峰路山,就别想踏入锦州一步。
而凭借这样的地形,明军如果要进攻这座山,只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皇太极骑着马缓缓前行。
他的眼神冷漠,扫过了峰路山的南北两面。
南面是坚固的要塞,北面山下的丘陵和平缓地带则是屯兵的地方。
这一片军营和旗帜连绵不断。
视线再向东移动,可以看到石门山等地。
这些山地的东侧,小凌河流淌而过。
小凌河的北岸是紫荆、磨盘等地。
此时,那些地方也驻扎了清军。
以防备明军对大凌河堡等重要地点的攻击。
随着步伐移动。
清国的君臣们来到了山城的所在地。
这座山城规模并不算大。
东西长度大约一百多步,南北宽度约七十多步。
城墙全部由坚固的石块堆砌而成,唯一的城门位于东面。
在城中央,一杆高达十数丈的大旗高高飘扬,随着风势,猎猎作响。
由于这座山城被选定为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