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花大力气积极推进,已经经历了不少年头。
但是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不到位,政府还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转变政府职能究竟难在何处?
首先,难在权力格局的打破,存在着“不愿转”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要求政府把自己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情转移出去,交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管。
这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权力格局,而隐藏在权力格局背后的是利益格局,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必然要触动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和利益。
一些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必然会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在思想观念上抗拒政府职能的转变,存在着“不愿转”的问题。
说到“不愿转”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及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官本位”一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而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那部分。
封建社会和“官本位”内在联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看,封建社会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二、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地方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三、封建社会推崇皇权至上,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封建社会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因此可以说社会上“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数千年的封建社会。
而在社会进一步发展之后,一些国家实行的垂直任命制的管理体制是强化“官本位”的体制性根源。
“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这一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术语,其现实内涵远比字面意思丰富。
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