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明着反晋国。
所以,齐国就联合卫国敲打了一下鲁国。
鲁国的一惯应对办法就是向晋国打小报告,对鲁国这样忠心耿耿的跟班,晋国采取的办法往往是两个,一个是忽悠,对鲁国忽悠:知道了,老大马上出兵保护你。
也对列国诸侯忽悠:齐国这家伙要搞事,得教训。
但当时由于楚国虎视眈眈盯着中原霸主这个位子,所以晋国的出兵只是雷声,不见雨点。
晋国的忽悠一来,往往事情能得到解决。
但这是一开始的模样,到后来,鲁国和齐国都摸清了晋国的套路。
齐国知道晋国轻易不会出兵,于是,鲁国总是被齐国教训。
晋国真正火大时,出兵打击齐国往往意味着足以载入春秋历史的大战爆发,如鞍地之战,平阴之战等。
但这一次,晋国没有忽悠整个世界。因为楚国不行了。
于是,晋国出兵了,但晋国也忌惮着齐国。
那就教训教训明着暗着投靠齐国的郑国和卫国吧。
公元前502年夏,晋军讨伐郑国,将郑国揍了一顿后直接突袭卫国。
卫国主力当时与齐国一起在讨伐鲁国,根本无力与晋军正面交战。听说国家正在受到晋国侵略者进犯,卫国国君卫灵公无奈,只好从鲁国撤回,并被迫与晋国签订友好盟约。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春秋,一个诸侯国家从侵略者的角色迅速转换成被侵略者的角色,往往是分分钟的事。
于是,晋国中军佐赵鞅受命负责与卫国议和的事。
卫国地处黄河南岸,如果反叛晋国,将对赵氏家族的封地邯郸构成极大的威胁。
邯郸虽然仅仅是赵氏家族别宗,但对雄才大略的赵鞅来讲,既然是姓赵的,自然便是自己的人。
但邯郸赵氏宗主赵午只是表面上是赵鞅的人,其实他是中行寅的人,是中行寅的亲外甥。
中行氏有意在赵氏家族安插一枚定时炸弹,起到分化赵氏家族的目的,那便是邯郸赵氏。
中行吴甚至将女儿嫁给了邯郸赵氏当时的族长赵胜。
邯郸赵氏因此与中行氏走得很近。
前中军元帅赵武去世后,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中行氏则与范氏结盟,并一度拉拢智氏,成为晋国最大的势力。
邯郸赵氏自然与中行氏走得近,对中行氏的命令体现了高度的执行力。
赵鞅派到卫国与卫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