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2章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
🎁美女直播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们谈论孝道,具体谈到了怎样才算一个孝子。

孔子对学生们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矣。”

这话不能直接翻译,否则的话,就成了“一个人是否孝子,当他的父亲在时,做儿子的要看他志向。父亲去世了,就得看他的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如果这样翻译,那哪怕是博士后毕业生,估计也觉得非常拗口。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孔子曰过的话,必须要放到当时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包括时局、对象、时期等。

“父在”,应该是指父亲在世的时候。这里没讲到母亲,主要是受当时女子地位影响,一个家族或者说一个家庭,是父亲说了算的,母亲是从属于父亲的,到后来就有了女子三从四德之说。

“观其志”,观的是谁的志,当然是儿子的志。但这个是什么志很重要,笔者认为,这个志,就是指对父亲是否敬重的意思。

对父亲敬重,主要体现的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听父亲的话,按父亲的要求为人处世”,即承言敬事。

承的是父亲的言,敬的是父亲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哪怕是父亲说错了、做错了,作为儿子,理应与父亲站在一起。毕竟,只要父亲在,那就由父亲来承担责任。

更何况,所谓对与错,本身非常复杂,不与具体环境具体情况相联系,无论对还是错,都是不是绝对的。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了,就要看儿子是怎么做的。

这个怎么做,首先当然是合乎礼仪的丧祭之事,如守孝三年之类的。同时要亦效法父亲合义合礼的言行,要对先父足够的恭敬尊重,要守住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业和荣誉等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即三年之内,不要改变父亲传下来的规矩,这个规矩涵盖方方面面,包括思想、作风、施政、理念、用人等等。

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时孔子不少学生都不理解,这不是扼杀了创新精神吗?纯粹是守旧思想,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旦守旧,谈何发展?

当时甚至还有学生例举了大禹的事,大禹算不算孝子?对这样的圣人级别的大人物,在百善孝为先的理念里,孔子当然要肯定大禹是孝子。

但大禹却偏偏完全摒弃了他的父之道,大禹父亲鲧在治水中采取的是堵水法,但失败了。而大禹继承父业,承担起治水重任,他采取的是疏水法,最后成功了。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