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何必呢?”
大家嗟叹不已,幸亏沿河走了不久,渡口赫然在前,孔子等人大喜,总算赶在天黑下来前过了河。
只是,谁也未曾想,因为仲由在此询问渡口,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就称为子路河,此地不远处的村庄就叫子路村,所在的乡镇称子路镇,镇上主要街道就称子路街!
在如今的罗山县青山镇,一直流传着子路问津的故事,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问津的轶闻,据说后人还专门设置了石碑。
当然,在历史文化互相争抢的如今,孔子到底是在哪里询问渡口,说法颇多,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如武汉新洲邾城东面有一条河,就叫孔子河,河畔迄今尚遗存有一座问津书院。据传,该书院正是当年孔子“问津”此地而得名。
还是据说,在汉代,有人在武汉新洲的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轰动朝野。当时的淮南王刘安遂在当地建亭立碑,并修孔庙供人祭祀,建问津书院,征召当地名士学子办学,共出过进士三百八十七人。
问津书院一度与白鹿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当时四大学院。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津。
仲由问津的故事,史称子路问津,最后诞生了“指点迷津”、“无人问津”等成语,切切实实丰富了中华成语文化。
至于那两位分别叫长沮和桀溺的隐者,有人说其实并非两人真名实姓。
沮,即沮洳。溺,即淖溺。无非是因两人隐居于河边,故其名与水相关。
表面上,是孔子师徒问津,即问渡口何在。但流传下来的这则故事,却是史料通过楚国隐士,来暗喻指点孔子的迷津。
这些年,孔子穷途于诸侯列国之间,欲谋求出仕为官,结果总郁郁不得志。
难道,自己倡导的学而优则仕错了吗?
难道,是自己致力于克己复礼推行礼制错了吗?
难道,是自己的儒家学说错了吗?
前途茫茫,自己带着众弟子还在努力向前,但貌似自己已然迷失在了这个春秋江湖。
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坏掉了的江湖,这个江湖,让孔子的一整套以礼为纲的治国理政思想几无用武之地。
此番去蔡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楚国,是为了自己要去楚国出仕为官。
曾经,孔子一直在努力,在蔡国那里,如何为楚国争得一份功劳,以符楚王公开宣称将封赏七百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