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六欲,他可放不下。
这顿饭吃的时间有点长,高僧嘛,本来就喜欢和别人辩证佛法,这个佛法当然也可以是一些人生观世界观,唐三藏是一个博学善辩的人,大事小事,他都能说出自己的一番道理。宁采臣呢,算是一个善听的人,多听少说,与唐三藏的辩证,往往只有几句话,但也有自己的道理,不能说是错。两人你来我往,唐三藏把那些深奥的佛理,用简单通俗的手法说出,让人认同。宁采臣则把对生活中一些普通现象深入剖析,三言两语说出那些大家早已习惯的事件中,所蕴含的道理。
唐三藏是浅说佛法,宁采臣深谈人事,最后却是殊途同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主体都是人,说来说去,都是人情。
说着说着,两人相视一笑,结束这顿午餐。
“完全插不上话。”祝英台郁闷道,她问完两个问题之后,就变成宁采臣和唐三藏的研讨会,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就是跟不上他们的思维节奏。叶秋零和梁山伯深有同感的点头,他们两个也是傻傻地听着,思维完全被唐三藏和宁采臣带着,他们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还没想好,两人已经把这个问题讨论完,接着下个问题……
宁采臣当然知道,他对人情道理的理解比不上唐三藏,只不过唐三藏这个和尚,没有什么胜负心,阐释自己的道理,也不会否定你的道理,给人很舒适的交谈气氛。宁采臣在交谈之中,还隐约提起一点关于命运啊,因果啊之类的东西,想知道唐三藏这位高僧的看法。
“若能知道什么是命运,什么是因果,那和尚早就一念成佛了。”这是唐三藏的原话,按他的说法,普通人不管对因果、命运有怎么样的理解,都是偏颇不完整的。真正能看透的,只有那高高在上的神佛。这种说法有些太消极,好像什么都是命中注定,凡人永远不可能反抗。于是唐三藏又提出另一种看法,所谓的命运、因果,其实就是人走出来的路,我们凡人,能做的也就是走好自己的路,也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好吧,这个简单,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走过的路,不就是所谓的命运,过去已经注定,未来还要看自己。
只是这对宁采臣的情况不适用,他现在是以凡人之躯,窥视到命运的一角,这一角还是经过变形的……他现在能做的,果然只有注意一下事情的发展,然后该干嘛干嘛。
吃完饭,大家便回房间休整一下,好好想想下午该怎么过。
叶秋零从包中拿出一张地图,上面是这片地域的详细地形,还有包括一部分海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