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的话说的真好,说了等于没说。朕只想知道太仓国库的存银实数。”
“别说你不知。你若不知,朕亲自去一趟太仓盘库便是!”
刘健道:“这个,这个。陈清是总督仓场,管着太仓。数字还是由他禀报皇上吧。”
正德帝怒道:“朕问的是你!朕就不信,朝廷首辅、托孤辅政会不晓得国库积银的实数。”
刘健不能再说冠冕堂皇的废话回避问题了。
他低声道:“禀皇上,太仓积银,约为三百二十多万两。”
正德帝追问:“亏空的五百六十万两呢?长翅膀飞了?被库兵塞进谷道夹带偷走了?还是被户部哪个胆大包天的堂官、司官贪墨了?”
刘健沉默不言。
正德帝冷笑一声:“呵,首辅不好意思说。朕说!自先皇登基以来,在京各衙办事摆宴所费银两,皆自国库挪支。”
“弘治初年,国库收入少。官员们吃喝就少。随着盛世来临,国库收入逐渐增多,官员们越来越管不住自己,宴请的排场越来越大。”
“先皇在位十八年。京衙平均每年从国库挪支近三十万两。挪了没人去补。久而久之,亏空就积累成了五百六十万两!”
刘健和谢迁一言不发。
李东阳道:“皇上,其实这五百多万两银子不止用在了吃喝宴请上。官员出行讲排场,要换精致一些的官轿,银子是从国帑中挪支。”
“又譬如某位高官升迁。交好的官员不仅要以私人名义送上贺礼。还要以官衙名义送上一份‘公贺’。”
“甚至衙门与衙门之间办公事,也要银子打点疏通。”
“这些银子,会被冠以各种名目,从国帑中挪支。”
“这是大明官场一大陋规,直接导致帑藏空虚。可惜,此事牵扯到几乎全部京官。故人人尽知大弊,却人人不言。”
李东阳没有护短,而是说出了事实。
正德帝道:“原来如此!先皇再位时,在京文官动不动就上联名奏疏,什么让先皇停修庙宇、道观啊,什么让皇家不要兴园林土木啊。”
“父皇修几座道观,几座园林,撑死也就用个十万八万两银子而已。用的还是内库银。”
“这些口口声声提倡节俭的文官呢?为了吃喝宴请、交际排场,挪用了五百多万两国帑!”
说到此,正德帝命刘瑾:“去,把奏疏捡起来,交给辅政们传阅。”
刘瑾捡起奏疏,交给了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