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陶潜影响
【除却有关田园与出仕矛盾的描写,陶渊明笔下还有一模拟较重要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
【早在汉乐府诗歌之中就有许多关于生死的作品,到了晋朝因为时局的缘故,许多人在喜好清谈的同时也常谈论生死,但更多地是表现一种乐生恶死的生死观。比如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东晋。
王献之拿起身旁父亲创作的作品又欣赏了一遍。
看来这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女子已经提到好几次了。
虽说有时是说其内容,但可想影响是巨大的。
思及此王献之颇为愉快,忙让人取了五石散服用。
【而陶渊明的生命观又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拟挽歌辞三首》,这组诗主要是他年迈之后,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又安慰亲友不必伤怀。】
【他这个角度是很刁钻的,是以自己死后的第一视角来写的。】
陶渊明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生命观是什么。
人生来都是要走向死的,顺其自然就行了。
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生命观?
【他的语言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还是挺相近的,不太会有弯弯绕绕的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了典故、了解了他的生平,都能大概看懂。所以有些地方咱们可以意译。】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有生就有死,生命都是顺应自然的,并无长短之分。这第一句就表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法,人终有一死。而这首诗就是在他身死之前而作,这更能看出他的豁达与冷静。】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看着自己已经微微有些醉意的父亲,似乎明白了父亲对五柳先生为何如此喜爱。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那同样豁达的心态。
父亲年迈,离开是早晚的事,但真正听到具体时间苏过还是不免心伤。
而父亲却像是完全没在意,此时巨幕之中即便说着生死之事,父亲还能淡然饮酒,这是他达不到的境界。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晚还跟大家一样生存于世,今天早上就命赴黄泉了,“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魂魄也不知散到了哪里,尸身还放在棺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