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官府也认为不妥,所以这事情就就没能完成,汉武帝大怒便要杀长安县令,汲黯适时劝阻,他以为这样是不对的,匈奴人归降大汉,他们应该是来赎罪的,而不是来享福的,他们给那些已死将士们的家中为奴为婢才是应该的,而不是要为他们征调仆人,也不是把百姓的东西征调去给他们享用。】
【这样的说法自然是过于理想化,在实施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但是在道义上却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汉武帝做到那个位置,他求的自然是利益的最大化,好好对待这些高层降者,或许能够不费一兵一卒收服更多的外邦人,所以他觉得汲黯就是胡说八道,没多久汲黯就因小事而获罪,但因为武帝大赦,他就只是被免了官。】
许多百姓都在说刘彻的不是。
虽然他好像是为了国家,但是他们还是不理解。
像汲黯这样的好官怎么就要被下罪呢?
人家也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啊!
但是这些显然都不是重点。
【不过被免官之后汲黯并没有消沉,过了几年又被任命为淮阳郡太守,在淮阳,他做事一如往常,淮阳变得政治清明,武帝也想起了他,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虽说汲黯的仕途不见得有多平顺,至少他的结局是比贾谊更好的。】
原来是有补偿的,有些人懂了。
要是不处置了汲黯,或许会有更多人反对,到时候匈奴人还没解决,自家人先乱了。
所以汉武帝这是在杀鸡儆猴。
这汲黯也真是好样的,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被陛下嫌弃还能不消沉呢?
那胆小的肯定更是隐居山林而不出了。
【然而苦难是创作者的土壤,再加上贾谊的文学天赋,所以贾谊往往被人们所铭记,但至少从这里来说,汲黯的态度是一个官员或者说是每一个工作者应该有的,现在所经历的每一件平凡又毫无作用的事情都是将来某个成就的积累,谁说被贬官就是前途无望了呢?】
【但是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王维也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影响他在被贬时低落困惑,其他人亦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谁说不是呢?
王维想,他们许多人都明白这些道理。
或者说,他们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明白是一回事,能真正地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时的他是没能做到的。
【关于汲黯,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东西就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