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亦不惧。”
置身于自由变化的时间,不喜也不惧,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
744年,天宝三载。
“不喜亦不惧。”
王维随手提笔写下此句,自己要何时才能达到此境界?
不过来到辋川,他已然是踏出了一大步。
随缘则体妙,遇境则知心,是为顺应自然。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最终苏过还是给自己父亲安排了小一壶新酿的酒。
试问能隔空与自己的崇敬之人交流,世间还有比这更令人欣喜之事吗?
况且一小壶酒被他兑了点水,喝完当也只是微醺,只求先人莫怪。
苏过有些小心地看着自己慢慢品酒的父亲。
对方像是恍若未决,只是轻轻抿着酒,而后认真看着巨幕。
苏轼感觉到酒有些没对,却没多想。
他若是没有陶渊明的诗文,自己这些年将会丢失了多少的乐趣,这世间幸得陶潜也。
【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在陶潜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那时其实佛教也开始盛行,陶渊明也有和尚好友,诗文中曾提到一些佛教用语,但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得出来他应该是不信佛的。】
东晋。
陶渊明颔首,佛讲前世今生,而他只认当下。
把当下的日子过得好了,管它什么前世今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对陶渊明的诗文十分熟悉,他也欣赏陶渊明笔下的那些质朴真情。
他对于陶渊明信奉自然的思想也是十分赞同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何必想什么过去将来,今日畅快不久好了!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一家倒还算是信佛。
但他以为,佛、释、道并非矛盾之道。
个人有各自的道,每个人所信的道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道。
【由于思想和现实原因就导致了陶渊明在入仕时的矛盾心态,正如陶渊明猜想的那样,桓玄果然谋反了,但是后来被刘裕镇压,晋朝暂时保住了。】
【于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许多人心中又开始燃起希望,当时陶渊明写了一首《荣木》表达自己想要去建功立业的想法。后来他也就真这么做了。】
东晋。
陶渊明和颜延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