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都会被真爱粉忘掉,何况是一个品牌?减掉这个溢价,我给活力厂的开价,顶多就是四千万”
听完杨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浅见纱央怔住了,明知道他说的不对,但她居然找不到反驳的话。
“可是,杨先生,活力厂的厂房、机器、工人都在,品牌也在,我们接手的东西,可以全部转手给你。”浅见纱央力争道,“你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你想把活力28这个品牌做起来的话,你也可以的啊。凭你的商业才能,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杨飞道:“捧一个过气的品牌?这跟捧一个过气的明星有什么不同?有这金钱和精力,我还不如捧红一个新人?”
浅见纱央再次被呛住了。
杨飞道:“说到工人,我还有话说,你真的以为,活力厂还是以前的活力厂吗?厂里最好的副总魏新源,还有最好的销售赵海波,都已经被我挖了过来。对我来说,活力厂现在的员工,已经可有可无,我另外招聘一批人,比他们更听话,还没有国企职工的那种惰性和习性,更便于管理。”
浅见纱央的信心,一点点被杨飞瓦解,她居然觉得,杨飞说的话好有道理的样子。
现在的活力厂,真的不值那么多钱了!
不要以为外资企业家都很牛逼!
他们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但一到了我国,就变得水土不服。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曾经创造出很多弛名商标,被外资看中,进行合资兼并,然后将本土品牌雪藏,推出自我品牌,或是干脆改弦易辙,借用这个壳公司,生产其它产品。
原来的品牌迅速消亡,新的品牌要死不活,企业走上了不归路。
这样不作不死的例子,九十年代有,二十一世纪还在继续上演。
据杨飞所知,后世,科蒂集团24亿收购丁家宜,最后亏得一亿卖出。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想给自有品牌“卡尼尔”铺路,结果小护士拖着卡尼尔一起陷入泥淖。
印尼金光集团收购华丰方便面,结果华丰的市场份额严重萎缩,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利润大幅下降,谁还知道有这个品牌?
达能集团收购了乐百氏92%股权,最终因为忍受不了亏损,终于将乐百氏整体出售给了盈投控股。
百胜以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第一火锅品牌“小肥羊”,门店数量迅速由顶峰时期的700余家下降到200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