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病逝,晋悼公虽作了新的人事调整,但将卿大夫却裁减至六人,即中军帅佐:荀偃、士匄;上军帅佐:赵武、韩起;下军帅佐:栾黡、魏绛。
晋国不是有两军吗?另外一支新军难道被裁撤了?
有的史料说是新军被裁撤了,其实这是不严谨的。
晋悼公并没有裁撤新军,而是因为一时没有人选,再加上已经到了年富力强年龄阶段的晋悼公也有意压缩卿级力量,故没有任命新军帅佐而已。
新军除了帅佐的的五吏军官,包括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等,继续由原班人马负责的,但晋悼公将新军整支队伍划归给下军统一指挥。
也就是说,在军事实力上讲,当时的下军元帅栾黡节制了下军和新军这两支军队。
这是什么概念?
别看栾黡只是一个下军元帅,但他的实力却是相当强劲的,这就决定了中军元帅荀偃的号令不见得有效。
毛想想好了,号令不统一,或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在战场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但十三国联军,加上晋国这样常年在打仗的超级大国几乎四军全部出动,这样一支军队,当时整个地球,估计也难找出一支可与之匹敌的抵抗力量。
秦景公不是愣头青,为了秦国江山社稷,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
既然没办法战胜你,那就放你进来吧。
秦国确实很艰难,缺少能够统军打仗的军事人才,缺乏战车,甚至连国库也不够充盈。
但有一样是不缺的,那便是广褒的国土。
放你进来,寡人就跟你打持久战!总有一天,耗死你晋国佬!
这是秦景公的战术思想。
战役打响了,联军势如破竹,渡过黄河,大举入侵秦国。
咦,怎么没遇到任何抵抗?
是的,秦景公就是要放联军进来,联军越深入秦国腹地,耗费的军资钱粮就越多,拖的时间越久。
令联军头疼的是,联军每到一处,都是举目荒凉,城邑也好,村舍也好,空荡无人!
好不容易出现了秦军,但往往都是看到联军便迅速撤退,根本不与联军纠缠。
联军由于军队庞大,指挥协调性存在一定的短板,故往往也是追赶不上。
荀偃洋洋得意,看来,这一次非得攻下秦国都城雍城不可了,到时,擒住秦侯,交由国君处置,这样的功劳大了去了。
于是,荀偃下令联军全线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