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形势使华东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和上海市长陈毅感到压力极大,心情沉重。由于防空力量不可能在短期内战胜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党和政府没有能力保卫大上海的安全,于是只能寻求躲避轰炸的策略。那些天华东局连续召集会议,商量市民疏散和工厂迁移的问题。2月23日,《解放日报》头条新闻是“面向内地前途无限光明,内迁各厂先后开工,原料便利产品畅销”,介绍了1949年底迁到天津的四个卷烟厂、针织内衣工厂先后开工生产的情况,为进一步内迁工厂制造舆论。但是这些内迁的工厂都是不足百人的私营小企业,如果要将造船、电力、钢铁等大企业迁往内地,谈何容易。所以饶漱石将情况报告给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刘少奇又转报给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
得知上海连续遭到轰炸的消息,远在苏联的毛泽东也十分焦急。中苏谈判到了关键时刻,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一条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建议。当时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希望在解放台湾时,得到苏联海空军的支持,这就确立了中苏两国军事联盟的基础。当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都随周恩来到了苏联,商谈筹建中国空军和海军购买设备和派遣顾问,建立技术学校等具体问题。条约签订前,毛泽东收到刘少奇转来饶漱石的电报。中国领导人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苏联方面答应了中国的请求,17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43TY50.jpg"/>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少奇同志即转饶漱石同志:
丑文电悉。积极防空,保卫上海,已筹有妥善可靠办法,不日即可实施。上海工厂不要勉强疏散,尽可能维持下去。但对上述防空办法,务须保持秘密,以期一举歼敌。我们今夜动身回国。<small>[24]</small>
毛泽东所说的“妥善可靠办法”,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派出一支防空混合集团军,由巴基斯基中将指挥,来上海协助防空。2月12日傍晚,莫斯科防空军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紧急召集军区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交代任务。赴上海的苏军防空集群由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