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送人也好,自家吃也成,尝尝鲜。”
“好。”
莫大山抬头看看天色,又看看厨房里面的人,招呼秀桃一块回家。
方柔送他们到门口,叮嘱他们路上小心,再正常不过的客套话听在莫大山耳中却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他磨磨蹭蹭,马车好半晌儿不动,磨得方柔没耐心,干脆也不管了,转身回家还关上了院门。
“无情。”
莫大山嘀咕一句,确定那扇门不会因为他再开才不情不愿驱马离去。
……
战乱结束后,百废待兴,新帝体谅百姓艰难,经朝会商议,于建朝第十日派八百里加急颁布政令,命各地父母官严格执行。
赋税减半,三年为期,对于穷苦百姓而言无异于久旱甘霖,举国上下皆道新帝圣明。
不仅如此,新帝还派出司农监的官员到全国各地走访,教百姓们最新的农事技术,希望能提高兴农政令的收效,尽快恢复国力。
这本是好事,可政令真正实施了半年,存在的问题才逐渐露出来。
政令颁布主要是为了扶助百姓,造福百姓,然而全国大部分的田产都在权贵官员以及那些富商地主手中,真正属于百姓的没多少,而且都是些贫瘠旱地,种不了什么东西。
如此一来,政令推行得再好,成效也只是浮于表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百姓努力种地,一年下来勤勤恳恳,租借的好田地需付一半收成给土地的主子,没银子,还得准备一成粮缴纳官府的丁身税,至于自家的一亩三分贫瘠地,产出能正好抵那两成田地税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是以一到收成的时节,百姓们便喜忧参半,心中不舍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秋意渐浓,白昼变得越发短了。
九月初,苍云县进入了丰收时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百姓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他们挥汗如雨,抢收那些得来不易的稻谷,待收割完,还会让家里的小孩跟在后面捡掉落的零散稻穗,实在捡不起来的,最后也会赶自家鸡鸭过来扫荡一圈,生怕浪费一丁点。
石柱村西边田垄处。
莫大山收完最后一捆稻谷坐在田埂上大口大口的喝水,喝得急,水从他的嘴角漏出又顺着身体精壮的肌肉线条滑落,与浸湿裤腰的汗水融为一体,经日光一照,肌肉上便透着些许柔光,引人遐想。
他放下水壶,半倚靠在成堆的稻谷上,打算歇一会儿,收整一番再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