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着当下。
一个处于江湖之远,一个身居庙堂之高,都令人敬仰。
再见了,贤大夫臧文仲先生,你的功绩,很多年很多代以后,鲁国人还在提起,一直怀念着你。
甚至直到现在,读史的我们,仍对你敬仰不已。
臧文仲去世后,其卿位由儿子臧孙许继承。
鲁国政坛此时的卿大夫是公子遂和三桓宗主,即叔孙得臣、季孙行父、仲孙谷,再是臧孙许。
臧文仲死后,卿大夫中位序第一的公子遂,凭着这几年连续为鲁国立下大功,自然就成了执政上卿。
那鲁国,就由他们去主导吧。
公子遂同志,你做好准备了吗?
这里,我们再讲讲对古人的称谓。
关于称谓,如柳下惠,我们是以其谥号尊称他的,如按当时他的名,则是展获、展禽。
但三桓的各位宗主,我们到现在还是以其当时的名呼他们的。
而臧文仲,则生前称臧孙辰,死后称其谥名,臧文仲。
对人物的称谓,但凡是国君、天子、非常有名望的先贤,我们都按谥号来称呼。
其余的,我们尽可能按当时的名来称呼。
因为谥号太多,容易搞混。而人名加上其姓氏,应该是相对唯一的。
对有的先贤,我们则用后世普遍采用的尊称,如孔丘,我们称孔子。还有老子、晏子等。
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往往自称名,人称字,后人称其谥,对有名望的人,往往还可以用“夫子”以示尊敬。
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人们当面会称他孔夫子,背后会称他仲尼,他自称为丘。
至于谥号,孔子一开始没有人给他定谥号,他去世时鲁国国君鲁哀公称他为尼父,这个也不是谥号。
尼是孔子之名,父是尊称,并非认他为父亲之意。
后世许多帝王则不停给他各种封号,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宣”。而二千多年以后的人们,则尊称他为孔子。
再举两例。
齐国相国管仲,姬姓管氏名仲,字夷吾。自称仲,人称夷吾,后人尊称管子。
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这个父,与鲁哀公尊称孔子为尼父一样,是一种尊称,并非真的认了管仲为父亲。
春秋时期,我们会看到很多名字后带父字的人,这是后人对值得有德行者的尊称。
又如后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我们都说他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