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着管这么多人,简直光宗耀祖了!
与此同时,一开始只是浅尝辄止的食香楼十家分店掌柜,纷纷把刚收到的开荒分成,又转投入进来,让苏笙笙那些东西都紧着给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次由官府主导的赈贷措施,极大地振奋了民心。
而刚刚磨合出六条生产线的刘三爷等人,面对如潮水般的订单,根本没有时间感叹自己从琉璃瓦生产,转向玻璃大棚建设的转变。
既然已经上了同一条贼船,那么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于是,他们决定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生产中去。
那些里长耆老们,无论识字与否,都让在苏家学堂学习的子孙回来为他们念读相关文书。
即便仍有不懂之处,街头小巷也随处可见苏家安排的人手,他们专门负责解答百姓们的疑问。
没到十日的功夫,一切就都安定下来,人们皆是准备撩开膀子大干一场。
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工作,即便是家中的小媳妇,也能到塑料厂上工。
包吃包暖,还给工钱,这简直是百年难遇的好事。
虽然工钱尚未到手,但这如水的银子,他们可是都看着花到地里了。
一百人共同耕作一块田地,他们吆喝着、干劲十足。
等着那些个长着一只只巨大三叉戟似的,有八根深叉的抓手,在地里翻完几米深的土。
他们就负责后续开垦。
虽然塑料大棚的原料,大半来自苏笙笙自家产业,但如此众多的重型机械,却需要大量的矿产作为支撑。
苏笙笙让李响表哥吩咐各地掌柜分头购买矿产,才避免了物价的飞涨。
前期销售塑料制品的货款逐渐回笼,加上那六万两银子和朝廷按人头分配的贷款,苏笙笙勉强达到了资金平衡。
全民种田、以工代赈的场景,在天堑关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那些巨大的玻璃罩子被塔吊一个个运往田间地头。
百姓们看着那些不会被暴雪压垮的琉璃屋子,恨不得自己也能住进去。
那里面真是温暖如春啊!
他们好奇地想知道,苏笙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竟然一点也不冒烟?
明明外边已进入严冬,可每个人心里暖洋洋的,颇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与此同时,平来街和长华街,这两条横跨整个天堑关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