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人将会减少当期的消费。”
“而消费结构的这一改变,是否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取决于受益人和受损人之间边际消费倾向的对比。”
“如果二者相等,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
“如果二者不等,前者大于后者,社会总需求会增加。而当前者小于后者,则社会总需求便会减少。”
正是消费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才使李嘉图等价定理无法成立。
林煜说完,于谦和夏原吉都是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夏原吉终于理解,这套不能成立,而又前后矛盾的等价定理,存在的意义到底为何了。
说白了,就是国家没钱了,便发行债券来向未来借钱。
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因为各种现实情况,对债务和税负造成不同的影响与变化。
其中,良性操作的变化,就是国家的债务增加,从而刺激百姓花钱,并带动货币市场的流通运转,进而提高总体的资产税收。
总结,负债越多,财富越多,税收越多。
而且,这还不是胡扯,在现实中有着实际案例可循。
没错,就是美国国债。
美国的国债上限,接近人均gdp的两倍。
在如此的财政高压下,带来的就是美国经济稳居世界第一,美元享有货币霸权。
说得再简单些,就是国债发行的前提,在于国家会跟着同步减税。
发多少,那国家减税多少。
如此,债券和税收就能在当年达到收支平衡,国家理论上不会亏损。
对百姓而言,债券有利息,那就意味着手里有了更多的钱,只不过这笔钱要来年才能兑现。
百姓手里有钱了,那自然就不会再束手束脚地去搞储蓄,而是更多地放到市场花钱消费。
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花钱买了基金,每天都有几块钱的净赚收入,那你是不是就会想着每天早上,多给自己的早餐加一根香肠和两个鸡蛋?
而这笔买了基金(国债)的钱,又会被第三方(国家)拿去进行各种投资(搞基建、矿产、冶炼等产业创收)。
只要最终还钱的时候,税收大于债务利息,那就是有的赚。
用未来的债务换取发展,发展带来现在的财富,从而去对冲未来的债务,达成收支平衡。
关键在于用债务换发展。
林煜尚处于农业时期的大明,提出这套金融债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