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任由将军们指挥。毫无疑问,暨艳的行为损害到了不少江东大族的既得利益,追溯其因,背后就是意图借机削弱,江东各大豪门势力的吴主孙权。
但暨艳和他的举荐者张温,显然都是恃宠而骄的人,得到孙权信任和宠爱的他们,就在这一年,竟然把弹劾的矛头指向了丞相孙邵,理由是孙邵原来担任车骑将军长史时,其下属行为不检点,而孙邵觉察后未能及时制止,对下属显然是包庇纵容的态度,遭此弹劾,深知学生性格的孙老师惭愧地写了封奏折,深刻检讨自己的过失,并辞去丞相一职谢罪。
这个时候还是重感情的孙权站了出来,亲自上门,为老师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表示对所谓的“过失”不予追究的同时请求老师继续任职,与此同时,暨艳过分激进的改革措施彻底激怒了既得利益者们,很多在这场考核中被撤职的人纷纷上书,指责暨艳做事全凭感情不讲道理,请求孙权对暨艳进行处分,心虚的孙权不得已之下,只得跳过审判阶段,直接将暨艳赐死,吴国吏治闹剧就此暂告一段落。
‘暨艳案’了结一年后,63岁的孙邵在建业病逝,临终前他上表孙权,推荐了顾谭、诸葛恪等一批新生代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吴国的中坚力量,他病逝一个月后,孙权任命太常顾雍接任丞相一职。
孙邵于官居丞相的不到三年时间,有过什么重大贡献,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仅仅知道的是在这不到三年的期间,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的压迫,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这可能是由于孙邵作了如此的政策上的建议。
既然孙邵是孙权如此重视的人,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对他的记载却这么少呢?《三国志》裴注引《志林》,提出一个看法:《三国志》的<吴书>,主要是改编自孙吴大臣韦昭所编写的《吴书》,而韦昭出身吴郡,属于孙吴本土派,对于“外地人”的孙邵,就任丞相自然会多方打压,期间本土派还甚至上表弹劾孙邵,一度让他辞职下台。
由于这个缘故,韦昭在编写《吴书》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识地忽略孙邵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