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等。早起被封为燕王,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并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髯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人之处。无论从文治上、从武功上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雄才大略也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弊病。
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使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他继承和开拓了朱元璋的事业,但却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杀戮无数;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
朱棣,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