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二王八司马事件”,也就是永贞革新运动。】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革新运动?
都这么久了,眼看着唐朝都快不行了,终于有革新运动了。
李世民这才相信唐朝还能够延续下去。
也就是幸亏那些吐蕃异族不如他们骁勇善战,如若不然,大唐怕是早就被踏平了。
【安史之乱后,皇帝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因为中央对地方的失控,藩镇割据情况也很严重,所以才有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泾原兵变”,还有一点是在武则天当政之前,整个唐朝是以“关中本位”,也就是说朝廷中大部分的权力是掌握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手里的,但是武则天当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拔了许多寒门士子作为自己的人,本来这么一看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因为从表面来说,这是促进权利合理分配的,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分配上,一旦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自然会产生摩擦,事情发酵后就演变成了党争。】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说起来,还要怪她了?
那些人对她不服,随时随地都想拉她下马,她自然要提拔自己的人。
她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只是经由幕中女子这么一说她才知道原来这真是躲不过的。
可即便冒着形成党争的风险,她也不可能让那些世家大族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如此行为是对的。
【介于以上这些原因,唐顺宗李诵即位后 立刻重用王伾、王叔文进行改革,主要打击宦官,打击贪官抑制藩镇割据,但凡是权力重新分配,势必会侵犯某些人的利益,那就会形成双方的对战。】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其实先时曹丕就猜到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毕竟那唐玄宗似乎很信任高力士,而那唐皇之子也是被宦官耽误。
自古以来宦官从不会没有野心。
东汉如此,之后的朝代自然也是如此。
他不能重蹈覆辙,但是也不能在危难之际无人可用。
所以,他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听话的队伍。
然而,这些他此时也只能是想想罢了,大局未定,做这许多的安排都显得有些多余。
【这场对战因为李诵的病重,王叔文等人的结党营私而宣告失败,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被逼禅位太子李纯,改年号永贞,老李家基操了,而王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