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2)

追太阳 佚名 5789 字 8个月前
🎁美女直播

郑小霞的脚步慢慢靠拢。她特地来、也代李正阳来送方甜甜。刚刚那一幕她都看见了。为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甜甜姐,撒下了惋惜的泪。

小霞上前把洒落一地的行李捡回皮箱,什么话也不说,扶起方甜甜,提着皮箱慢慢把她送进了船舱……

(29)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结婚后的郑小霞开始忙起来,因为,李正阳越来越忙了。

李正阳要忙湖南一师附小的管理工作,因为他是附小的主事,这是他的饭碗;他要忙文化书社的部分事务,因为他是发起人之一;他还要忙湖南自修大学的管理事务,因为他是湖南自修大学的教务长;他也要忙于湖南通俗报的指导工作,因为他为该报指导;李正阳又要忙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的工作,因为他是发起人;而最让李正阳忙得心潮澎拜的事情,就是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做准备。

婚后的家庭生活,严重颠覆了郑小霞的浪漫想象。

李正阳一直是个没有钱米概念的人。好像人只要张嘴,就必定有饭吃。至于那饭怎么来,他是不屑去想的。他要想的事情太多,要忙的事情也太多。像盐油柴米这类的芝麻小事自然进不了他的法眼。

那些芝麻小事在丈夫李正阳那头变得越轻,在郑小霞这头就变得越重。于是郑小霞在承担家务的同时,不得不去找了一份工作,以补贴家中越来越大的开销。

对李正阳的忙碌,郑小霞本来是有思想准备的。她知道,她的先生要是不忙,那就不是李正阳了。但她还是没有想像李正阳会这样忙。李正阳自己忙也就算了,但他往往要郑小霞被动的跟着他一块忙。

婚后的第一次不快缘起于一次家常招待。

婚后,郑小霞与李正阳住在北郊一民房,门牌号是“北郊48号”。这一天晚上,郑小霞刚把饭菜做好,李正阳就带着两个客人回了家。郑小霞一见这两个人就记起来,印象太深是他们的食量特别大。从衣着谈吐知道他们是做苦力出生的,两个的食量大概比正常人的三倍还多。

家里没有储备,郑小霞这一次没有特别为他们加炒几盘菜。那顿晚饭本来是她与李正阳吃的量。另加两人,她知道这顿晚饭还不够他们中一人吃饱。饿自己吧,但是郑小霞没有另炒菜,她把饭菜端上桌,就借故出门了。

等郑小霞再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只有李正阳一个人坐在桌边作沉思状,且脸上阴云密布。小霞也并不紧张。因为她心中的不快也憋了好久了。心想,你今天才知道什么叫不高兴?

郑小霞装着没事一样的走进来,然后没事一样的朝房里走去。李正阳把她叫住了。“李太太,你过来,为夫有个问题要讨教于你。”

郑小霞就过来坐下,郑小霞第一次听李正阳叫她李太太。可许久,李正阳却不说话,只是盯着郑小霞不转眼的看。

郑小霞索性如法炮制,也盯着李正阳死看。李正阳终于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上的几个空碗说:我想你可能知道,李太太今天失职了。

我失职?我每天侍候了丈夫,还要伺候丈夫的众多朋友。你应该没有忘记,我们家哪天不来客人?而且一来就一桌。普通人家受得起这种折腾吗?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知道我不读书出来找工作,就是因为我们的钱不够花了。就说今天,家里有菜吗?你说了一声吗?我自己饿着肚子出去,就是把饭菜留给你们……

李正阳张嘴没说话,突然问一句:你还没吃饭?

郑小霞说,明知故问。

李正阳说,我也没吃饭,我不敢吃。我知道我全让他们吃,他们都不够。

郑小霞说,你也知道啊。

李正阳说,你坐着别动。我去给你下面条,今天为夫要侍候李太太。李正阳说完,就进了厨房。

郑小霞知道,走进厨房的那个人投降了。虽然那个人没有道歉,她知道他不喜欢道歉。听见厨房里忙活的声音,郑小霞有几次想进去拔开李正阳,但是她忍住了。

郑小霞享用了那碗难得的面条之后,家庭生活的事务格局仍然如往。是啊,她的先生不可能天天给她下面条。郑小霞也明白,她决定嫁给这个男人时,就根本没指望要做这个男人的娇妻。可是,不指望这个,她又指望做这个男人的什么呢?郑小霞连自己也不明白。

其实,这缘于郑小霞自己就是体恤下层百姓的,她出身书香门第,身为大家闺秀,却从来同情底层生存的同胞。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习惯背后,无疑含着她与下层劳动者的情真意切。也许,郑小霞正是从共产党人与大众的情感中,找到了与夫君思想的默契与共鸣。

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情感,决定了她与丈夫李正阳,这个坚定的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共产主义战士,终身并肩战斗。

(30)盼解放,就要高燃怒火抱成团

大年三十。李正阳、郑小霞的新家。

郑小霞扎着围裙,从灶屋里端来六碗菜,摆放在小方桌上。桌下一盆红红的炭火。

“看看我的新娘子堂客做了么子好菜。”李正阳着手走到桌旁数了数,高兴地说,“六大碗,六六大顺,好。红烧肉,红红火火;酸辣椒炒火焙鱼,年年有余;财头肉,年年发财;发豆腐,年年大发……”

好,今天过完年,明天拜岳母。

冬天像个温柔的姑娘,她给朝阳抹上红润,给大地铺上白雪。那堪蓝天空中,一轮温暖的太阳挂在天边,像一个香喷喷的鸭蛋黄。旭日的光辉照射着,给人们带来了过年的温暖。乡间小路满是积雪,在人们脚下踏的簌簌作响。

长沙县清泰乡郑家老屋前。“霞姑回来了,新姑爷回来了!”乡亲们奔走相告。

“看看新娘房。”

“看看是几人大轿?”

一批一批地乡亲来到郑家老屋。

可不久,一波波人又出来了,叽叽喳喳的声音成了怪话连篇:

老嗲嗲:“这结婚,一没办嫁妆、摆酒席,二没媒妁之言、叩拜喜堂,这哪是结婚?盘古开天头回见!”

大婶:“这喜事等于没办!还两个人回家,看他们晚上怎么睡?”

大妈:“是呀是呀,郑小云自古没听说又结婚又不办喜事,新郎公也没派红轿抬新娘,倒是新娘带新姑爷回来,这结婚不能做数,不能做数。”

大伯:“说得也是。新姑爷倒是一表人才,与霞姑挺般配。可结婚一生只有一次,搞得那么寒酸,是真不把结婚当回事哦。”

十七岁的堂弟郑小亮跑进屋来,“压低嗓门说:“霞姐,姐夫,横堂屋里的那些老人说你们结婚不五花大轿叩拜天地长老,不算数,他们不承认呢。”

李正阳干脆风趣地说:“不承认?这就坏了,这回门的洞房花烛也搞不成器咯。”

郑小霞脸一下红了。

李正阳又认真地说:“开明呀,我和你姐倒不计较,只是这老封建也得改改。给他们开开窍,等我想想……”

郑三娭毑:“哎呦,我的霞姑娘哟,当新娘子了……”

小霞一惊:“是郑三娭毑。”迎上前拉着娭毑的手坐在她身旁,横堂屋大堂里挤满了人。

李正阳和郑小亮都在一旁。

郑三娭毑看看众乡亲开始倾吐衷肠:“我家就住在后山坳,离这不远,我这个霞姑娘耶,硬是像我的亲姑娘。我家穷哩,穷得叮当响,她不嫌弃,都是她为我送来救命粮,全是从自己嘴里省出的。是那杀人的范剃头,还不清他的阎王债,老头被逼走投无路投河身亡,丢下我一个人,无依无靠我也去投河,亏得霞仔把我救上来。这多年,她约了一帮人,隔个三四天就送吃送喝。她走了,还喊人来接班……”

郑三娭毑的诉说让满堂的乡亲感叹唏嘘。

李正阳乘势将话锋一转:“乡亲们,树有根水有源,范剃头今天能作恶,害人害得家破又人亡,是不是就因为他有权有势有刀枪?我们穷人盼解放,就要高燃怒火抱成团。只要万众一心齐努力,定能拔开云雾见太阳。”

一位老人:“哎呀,这个先生不简单,能说道理能主张……”

李正阳赶紧接上:“先生二字不敢当啦,读书识字我来帮,我们多讲贴心话,遇事大家理解也商量。今朝相逢喜相识,李正阳永远是郑小云的女婿郎。”

郑小亮也就势说:“姐夫哥在省城办大事,做的都是救苦救难的好文章。乡亲们若有要紧事,只管找正阳哥他满脑子都是好主张。”

郑小霞难忍激动,一肚子话要对乡亲说:“年年眼见乡亲苦,肉补衣衫天补房。都是这不平的旧社会,找根源同心抗强暴,我们要争得以后的好时光。”

一个中年汉子站起来,问:“想问李先生,你说得倒轻巧。我们种的范剃头的地,你多说几声减点租,他就停你的田地不让种。我们靠的就是种这一亩三分地,全家老少才勉强活下去……”

李正阳站起来铿锵地说:“一个人他能停你的地,大家一起斗,他就停不起。停了他也没得收,逼着他放让,我们才有好收成。”

小霞一把筷子做示范:“一根易折、十根难断”的硬道理。李正阳则拿着纸墨细细记,众人为争取好日子都有好主意;

郑小亮则移板凳、架桌子。堂屋装不下越来越多涌进来的乡亲,屋外大坪宽敞摆起了聚会堂。

小霞妈总算笑出了声,一盆旺火摆在大坪上。“喝茶,吃豆,吃喜糖哟。吃呀,多吃呀……”

一些老人开始赞不绝口夸新人:

“这个姑爷能说会做肯帮忙,还一肚子学问好主张。这样的女婿哪里找,霞姑好眼光但愿日后事事昌。”

郑小霞听得抿嘴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