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为了不走偏,如今工部的研究项目,“硬盘知识”也都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指出方向。
四科是提前两年半,礼部就已经公布,除了白学之外,都没什么明确的知识点,毕竟……大家本来就不是一套教育流程出来!
反正是百分制,并且以排名为考核标准,那么只要从易到难都出些题目就可以。
同时学考期间,各道的治所州,也都涌入了不少非楚国籍贯的考生。
这是白图之前就许诺给其他诸侯的,考试内容一致,不过为了监察方便,外籍考生必须在每道指定的州、一般也就是最发达的城市,来进行考试……
其中又有将近一半,都是来到了金陵,令金陵好生热闹了一番,也好生令外来的考生们,长了长眼。
对于楚国来说,金陵也是最大对外展示窗口——都是在最繁华的城市,来接待外来考生,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这方面考虑。
毕竟……
楚国将楚(bai)学列入考单的时候,其他诸侯可是大为不满,甚至刘协很想宣布,用汉律来禁止任何人前往楚国学考。
只是最终还是在刘艾等人的制止下告罢,仅仅象征性的禁止在大汉传播楚国邪说——不许传播,但是很多人都去考……恩,反正不正大光明的学就可以!
其他诸侯虽然没有刘协这么激烈,但大多也都十分不满,毕竟他们只是想要白嫖楚国的技术,并不希望自己治下的臣民,去学楚国的那套新学。
然而……此事的主动权,终究是在楚国手里!
反正我会考,你们爱学不学……
最终结果就是许多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也都学了楚学。
当然,学归学,大多心里都是辩证看待,毕竟能千里迢迢远来楚国学考的,基本都是其他各地的世家豪右子弟,多背几遍也不耽误他们的真实想法。
此时如果见到的楚国,是城市简陋不堪,楚民食不果腹的样子,那将楚学吹上天也没用!
相反……
如果能够在第一印象上,起到引爆三观的效果,那么之后楚学也将顺理成章的渗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世家豪右子弟,都是自带利益牵扯、天生就有立场的。
不过华夏文化中,向来不缺从自身立场中跳出来,站到历史进程一边的“仁人志士”。
毕竟华夏文明是很讲情怀的,这在楚国也很常见,尤其是……宗族制的牵绊被有意削弱之后。
而此时展现在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面前的金陵,一上来便打破了大家的认知——上一次存在没有城墙的都城,还是石器时代的时候吧?
所以楚国更喜欢用“城市”来彪炳,毕竟没有城墙之后,实在没有“池”的感觉。
因为城外的工坊区太大,金陵早就已经拆除了城墙,并且作为楚国的都城,水泥路已经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