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整个朝廷都将这项工程视为划时代的高科技壮举,期待它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然而此刻,它似乎是失败了,没有一丝用处。
这银子岂不是白花了?
一时间,连向来冷静的朝臣们也按捺不住。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无疑是赵行仕途上的一大污点。
毕竟,自他崭露头角以来,所提的每一项政策皆精准无误,成效斐然,有力推动了大明经济的繁荣。
因此,凡出自赵行之口的建议,无人会轻易想到失败二字。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一旦公路工程以失败收场,赵行势必要承受来自各方的质询与指责,甚至可能成为某些居心叵测之人攻击他的口实。
毕竟,在权谋之道中,赵行一人独揽大权,已触犯了君王的大忌。
对此,赵行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
人心易变,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面对汹涌的质疑声浪,赵行的面容却波澜不惊,无一丝慌乱。
“赵大人,你当初力推公路汽车时,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现在搞成这样,岂不是白白浪费民力财力?”
“这种毫无成效的工程,如何向大明百姓交代?”
朝臣们七嘴八舌,纷纷发难。
更有甚者,私下揣测赵行是否挪用了工程款项,却以大明条件限制为借口,糊弄朝廷打造出这般用途有限的汽车。
若非摸不清朱元璋与朱标对此事的真实态度,他们早就将这层疑虑公之于众。
面对如潮的质疑,赵行非但没有动怒,反而淡然一笑。
“诸位认为这工程失败是我无能所致?是我的过错?甚至有人怀疑我从中捞取了大量油水?”
“无论你们如何揣测,我都不甚在意,人心之变,本就是常态。”
“但我必须告诉诸位,以现在的发动机来说,汽车从南到北,只需短短十二个时辰!”
“相比之下,若军队以常规急行军方式调动,没有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能完成吗?”
“军备物资的筹备,没有五六个月能到位吗?”
“试想,筹备一场战役,是不是至少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再设想一下,若骑兵按传统方式行进,等骑兵到了,步兵在哪里?”
“如今又了汽车,当骑兵到达战场时,汽车已经送去了多少步兵?”
“难道战争只需要骑兵,不需要步兵协同作战?”
“抛开这些不说,再看我军现时的战斗力,是不是以先进的火器为主?”
“但这些火器若以常规方式运输,抵达战场的速度岂不是比步兵还要慢?”
“若用汽车运送,一天就能送几批都不在话下,对吧?”
“所以,请诸位冷静想想,常规方式与汽车输送,哪个节省的时间和成本更多?”
“至于每组汽车运力有限的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
“军备物资输送完毕后,剩余的货运车厢完全可以搭载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