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鬼斧神工的兵工厂,真的是令他们震惊万分!
大明能有这样的兵工厂,未来的战斗能力肯定不在话下。
然而,朱标紧接着提出了疑问:
“赵大人,既然现有两家兵工厂的产能已经足够我朝所需,为何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新建更多呢?”
“如果按照现在的比例来建造兵工厂的话,且不说这人员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就单单说这个资源浪费,还有财力啊,物力啊这些!”
“不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吗?”
赵行听后,淡然一笑:“殿下是否还记得,我曾说过武器出口也是我朝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如此精良的武器,其售价自然不菲。”
“这样一来,大明就如同一位军火商人,通过售卖武器赚取丰厚利润。”
“当然,对外销售的都是我们已淘汰的旧款,最先进装备,自然要留给大明军队自用。”
“只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才有余裕出售武器。”
“试想一下,如果自身实力薄弱,连自保都困难重重,又哪有多余的武器可供买卖?”
“如今的世界并非一片祥和,而是强者为尊。”
“若非大明根基稳固,恐怕早已被草原的铁骑踏破国门。”
朱标与众臣听罢,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原来,赵行早已将武器销售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其精明算计的智慧,令人钦佩不已。
事实上,对外军售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战略意图。
购买大明武器的外国与王朝,往往因此而降低自主研发的动力,满足于现有的装备水平。
却不自知,他们购得的武器始终落后大明几个档次。
如此一来,无论何时,大明的军事装备都将遥遥领先全球。
“你这脑袋瓜子,真是算无遗漏。”
朱元璋赞赏之余,却又流露出一丝担忧:
“但若外邦大量囤积武器,即便我大明装备精良,也难免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甚至可能反受其害。”
“想当年,前朝的装备难道不比我们起义军精良?”
“结果还不是败在我们手下。”
作为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朱元璋深深懂得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无人能确保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他的尖锐质疑,赵行神色平静:
“陛下,前朝如何能与我大明同日而语?”
“哪怕在其全盛时期,也无法与今日大明抗衡。”
“要知道,我朝武器之精良,足以碾压任何潜在敌手。”
“再加上几个兵区的强大兵力,我大明无所畏惧,任何挑衅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地位。”
“大国,就应当展现出大国应有的气魄与实力。”
赵行的一席话,犹如烈火点燃了朱元璋心中的热血。
使他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前朝,纵然权倾一时,又怎能抵挡得住义军那锐不可当的气势?
那位昏聩无道的元帝,虽然坐拥一个看似强大的朝廷,麾下精兵良将无数。
但在腐败的内核与民心的背离面前,这王朝无异于一棵无根之木,注定在内外交困中摇摇欲坠,走向覆灭的深渊!
义军起事,颠覆前朝,既是历史的偶然碰撞,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